说到互联网+农业,估计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隔壁的小萝莉昨天又在网上团购了一袋水果,而事实上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已与互联网发生深度关系。今天只讲干货,农业产业链可以分为生产、流通、消费三个阶段。 一、生产 生产是收获果实的过程,又可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 1、产前 农业生产的产前环节主要包括土地的准备以及良种、化肥、农药、饲料等农用物资的采购。 (1)土地 土地方面互联网化程度较高的是土地的流转,其以土流网、土地资源网、搜土地网等为代表。 据我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203077万亩,其中东部地区耕地占19.4%,中部地区耕地占22.7%,西部地区耕地占37.3%,东北地区耕地占20.6%。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4.03亿亩,流转比例达到30.4%。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初步兴起,农民合作社不断壮大。 (2)农资 农资包括种子、农药、化肥、农膜及农业生产、加工、运输机械等。农资市场的高毛利是让互联网企业垂涎的重要原因,其中农药的渠道毛利更是高达80%以上,这在互联网经济中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而互联网公司最擅长的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手段,缩短中间环节,重新分配利润。据测算,目前国内农资市场容量超过了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四类农资产品的市场空间分别约为3500亿、7500亿元、3800亿元和6000亿元。农资领域的电商玩家众多,例如:阿里巴巴、云农场、田田圈、农信商城,等等。 ● 2、产中
农业生产的产中管理主要包括植保、生产管理与金融。 (1)?植保、生产管理 植保与生产管理确保农作物与水产、牲畜的健康成长,其核心需求为对农技服务的需求,关键在于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目前农技环节的互联网化程度还较低,专注于互联网+农技服务的有创业公司农医生、农管家;专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的有云华农汇网等,此外一些大型的互联网农业平台亦提供农技咨询服务,如大北农的养猪学院等。 (2)金融 农村互联网金融产生于农村金融压抑的大背景之下,这里对资金的需求旺盛,却面临供给不足;对发展渴望强烈,却出现了经济“空心化”,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管,对农村地区的供血明显不足。对农村金融的需求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目前社会上大致形成了四类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包括以村村乐、大北农、新希望、云农场为代表的三农服务商,以惠农网、京东、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以宜信、蚂蚁金服、开鑫贷、翼龙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银行服务机构的互联网金融部门。 ● 3、产后
农业生产在产后主要需要仓储、加工、销售、物流等方面的服务。由于仓储、加工多是本地化服务,互联网程度很低,在此就不再赘述。 (1)销售 从农业产业链上看,生产、流通、消费中的后两项也可理解为生产的产后环节,方式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淘宝开店、微信朋友圈等模式。 (2)物流 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由来已久,今年3月,由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邮政局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协同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 加快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健全农村物流的末端网络,实现农村物流各类物资“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以及各类物流信息的及时采集和发布”。实际上,解决农村物流难题,互联网公司已经在行动,在此我就介绍两个农村第四方物流平台的例子。 第四方物流是专门为发货方、收货方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活动,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并不实际承担具体的物流运作活动。 二、流通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此处的流通不同于前文的物流,其聚焦于农产品从田头市场到产地批发市场再到销地批发市场的过程,主要是以农产品B2B电子商务的方式与互联网相融合,领域的玩家有一亩田、农迈天下、中国惠农网、中国绿谷网、农丰网等。 三、消费
消费是农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餐桌的过程,从互联网+农业的角度看,主要涉及两类模式,一类是B2C生鲜电商,通过快递方式让农产品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另一类是B2B生鲜电商,通过物流方式将生鲜农产品送往城市各个餐馆商家手中。两种模式当前都处于投入和探索的阶段中,尚未有任何一家企业一统江湖。 农学谷 ? 微信号:WOA-OA ? 投稿邮箱:ai@g20.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