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老龄化趋势严重,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剧,“无人种地”已经是当下无法回避的现实。
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目的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这个既迫在眉睫又事关大局的问题。 就在前几天,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会在江苏苏州召开,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透露,今年国家再次加大了对新兴职业农民培训的投入,达到13.9亿元。 
新型职业农民黄必文成长记 
△左一为黄必文 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会暨农广校工作会议上,来自广西南宁武鸣区罗波镇联的新型职业农民黄必文,在做自我介绍时,将自己定义为一名“新型的职业农民”。 黄必文98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机关,一干就是10年,由于不甘于生活的平淡,他选择下海,到广东东莞做生意。 
2014年,黄必文带着在东莞打工几年挣来的钱回到家乡,在老家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富硒水稻和马铃薯、蔬菜,就这样,在离开农村多年后,黄必文又回来当了一名农民,然而初次尝试农业,黄必文却遇到了创业之初未曾想到难题。 他说:“2014年,我第一次种了800多亩的土豆,每天雇100多个工人,工人积极性不高,又找不到专家技术指导,亩成本比原计划多了800多元,再加上销售渠道没有打开,当年我就亏了一大笔钱。2015年,上半年我又种了1000多亩的富硒水稻和300多亩的蔬菜,还是找不到好的专家,因为病虫害防治不过关,我又亏了一笔钱,我发现,现代社会要当好一名农民,已经不是一把锄头,一袋种子就可以做农业了,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技术和市场经营能力,但这些技术去哪里获取,我又能去哪里找到好的专家呢”? 
就在黄必文一场彷徨的时候,他在当地的报纸看到,广西农业厅发布的一条消息,从2014年开始新型职业农业培训工程,要在广西范围内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他马上报名参加了南宁市武鸣区新兴职业农民培训班,之后又参加了广西农业厅和广西大学农学院举办的现代青年农场主。这些培训让他学到了马铃薯、富硒水稻和蔬菜的科学管理办法,以及机械化、标准化等现代农业的管理方法,了解了政府的扶持政策,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兴职业农民和青年农场主朋友。 
广西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里成立了由300多名专家成立的导师队伍,让每一名培育对象都获得了手把手的指导,黄必文原来碰到的很多难题,在专家老师的帮助下,迎刃而解。 现在,黄必文已经是经南宁市武鸣区人民政府认定的高级新型职业农民,也是广西农业厅培育的现代青年农场主,他的农业园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 
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大学生到公务员,再从公务员到经商者,最后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黄必文的身份跨越,让人惊叹之余,也引起我们深思。 随着传统的小农模式正在一步步向现代化的规模化经营转化,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等资源将加速向少数农民集聚,技术密集型农业,也需要知识更快地向农村转移。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再过10到20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总体来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规模不大,结构不优,素质不高,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只有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才能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范围进一步扩大 张桃林介绍,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今年国家也再次加大了对新兴职业农民培训的投入,达到13.9亿元。 
张桃林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大创新力度,落实培育环节,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完成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范围今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8个省、30个市和800个示范县,要加强培育对象库、师资库、教材和基地建设,创新培训方式,丰富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升培育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有着重大意义,但是我们如何把钱花好,花的更有成效,在这方面恐怕还要不断地去探索,看看专家怎么说? 过去职业农民培训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表示,在过去的职业农民培训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第一个是我们培训的对象过于泛化,就是培训的这些人未必想当农民,或者他也当不了农民,就是他不具备新型职业农民的条件,所以我们给他花了半天钱,最后他做的是非农业的事情。另外一个方面是培训的内容,是不是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有的内容可能是老生常谈,严重滞后于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农民会感觉培训的内容我都懂,我想要的内容你又不能给我,影响了培训的效果。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要有一套自己的规律和方法,我们不能按照现行的职业学校和大学的讲课的课程设置,要创新教育的方法。我们在设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抱着书本或者某项规定不放,设置可以更加宽泛一些。例如60岁的农民,我们认为依然是可以培训成新型职业农民的,因为农民没有退休的说法,70岁身体好,依然在种地,这些人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对农业也有感情,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培训认定和后期扶持相结合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靠教育就能培养出来,他们需要完善的社会环境才行,比如土地的制度,新型职业农民要办家庭农场,他要实现规模经营,土地从哪来,他需要政府有效的支持,需要资金金融支持,需要保险支持,需要完善的科技服务支持。这些条件不具备,新兴职业农民就很难产生,要给配套的服务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够生成,否则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就会打折扣。它不仅仅是教育和培训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培训加上后期扶植的一个过程。 来源: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 记者:王丰 / / 编辑:刘思思 // 责编:夏恩博 // 监制:张磊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