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这个词,不管我们做什么产业,细细挖掘总能带来内涵上的增值,休闲农业也是如此,越具有文化内涵的场所越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各样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有文化加持的休闲农业绝对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就地取材,挖掘田园文化 
田园文化是休闲农业蕴含的最普遍的文化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鱼池等,让游客在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垂钓中,享尽田园乐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无土栽培、立体栽培、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同时,也可在景区里恢复几近绝迹的水车、水磨、石碾、筒车、织布机、风车、斗笠、蓑衣等,以此来激发游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情怀。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环境,渔樵耕读、夜不闭户的民风,孩子们嬉戏在草地,青年们徜徉于林间,少女们欢唱于果园,老年人忘情于桑圃茶园之中。这不正是现代文明下的世外桃源吗? 游客漫步其中自然会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如果还能适当参与劳动,体验农活的“原汁原味”,并可以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走,其收获的乐趣自然是商场购买所不能比拟的。 寻幽探微,发扬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无不与此密切相关。尽管不是每一处乡村都有名山异石、大江平湖,但只要我们刻意去挖掘,就会发现身边的山山水水都是性灵之物,一草一木、一石一泉,均可成为山水文化的代言物。 
我们可以选择溪流泉眼之处,推出野营基地,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选择地势平坦之地,开发踏青郊游项目,感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选择荒僻险峻之境,组织开展探险活动,亲历“曲径通幽处…山光悦鸟性”的妙处。 在尽情享受大自然野趣的同时,实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在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中,休闲农业的品味无形之中得到了升华与提高。 追流朔源,传承建筑文化 
建筑物可以直接表现地方文化的外在特征,比如乡村民居常见的堂屋、天井结构,就体现了家庭和家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家庭文化的典型代表。 休闲农业项目的建筑应该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井、古道、古庙等,通过修补和恢复仿古建筑,来体现当地农村建筑文化艺术,组织开展观光、怀古等休闲旅游活动,为游人观赏、摄影等提供理想的场所,从而增添人气、抢得商机,取得巨大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 点石成金,开发物产文化 
任何一种商品只要融入民俗文化,变成了蕴含文化要素的商品,就会产生超值现象。基于此,我们可以整理出一批民俗文化渗透进相关产品,提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民间服饰、工艺美术品等供游客选择。 注入了文化要素的产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竞争力强等特点。比如湖南永州的“东安鸡”就蕴含了许多历史传说,这样有故事的“鸡”自然会比没故事的“鸡”更受顾客欢迎。另外,还要善于做长产业链,以求利润最大化。这样才能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民增收。 寻根问祖,荡涤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从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祷告家道平安、人丁兴旺,从寻根祭祖到对山石江河等自然环境的神秘崇拜,从家祭庙祭到各种禁忌传统,无不是在一种肃穆的气氛中,追思先民,求福消灾。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现代人们更需要精神寄托,因此,休闲农业在祭祀文化方面应大有可为。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传承祭祀文化,是通过继承传统文化,陶冶人文情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而不是搞鬼神崇拜、封建迷信。 去伪存真,浓缩民俗文化 
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乡村节庆等都是乡村历史的沉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楹联、曲艺、杂技等,都是开发民俗产品的良好基础。 在适当创新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一些能尽可能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活动,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礼仪、竞技、游艺等服务内容,把民俗民风融入田园风情,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从而大大提高休闲农业的亲和力,休闲农业才不至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而更偏重于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为游人提供清新自然的民俗风尚,让游客领略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做休闲农业,我们不仅要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农事节庆文化、饮食文化、作物文化、图腾文化等等,还要学会去挖掘运用好这些文化;怎么在产业中嵌入文化元素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问题,7月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