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表达出唐代诗人白居易对西湖的留恋和眷恋。确实,人们对杭州的喜爱,很多是因为这里的一方碧水。 浙江水资源丰富,带来美好环境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美和生产美的双重考验。如何保持住山川秀美,让绿水青山常在,又让这最宝贵的财富,成为人民生活幸福的基础和保障,是命题、是考验,也是小康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 

78岁的姜祖海站在自家小院干干净净的水泥路面上,指着院子里被围栏圈出来的沼气池,一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是我们村第一个建沼气池的。习总书记来我家曾经亲自指点过这个沼气池。他说,做沼气,他很有经验,当年插队的时候就做过。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已经安装上了沼气池,村子还设置了集中养猪场,猪粪还田,沼液也上了处理设施。” 
(中国乡村之声记者刘璐与姜祖海) 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完全是一副山水田园的模样。谁会想到,这里曾经流传过这样的民谣:“烧木炭、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 
下姜村所在的淳安县,是宝贵的千岛湖水源所在地,这里是国内水质最好的大型湖库之一。淳安的水,代表了浙江水的形象。淳安的水治理,肩负着保护浙江生态的重任。 下姜村村主任杨红马介绍说,下姜村把治理农村污水作为治水的突破口。为此,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沼气生态示范村。“原来,老百姓什么垃圾都往河道里面倒,后来经过我们对河道的整治,没有一个人再向河道倒东西。村民们也感觉到,生态好了,对生活品质都有提高。” 
(如今的下姜村) 治污是条上坡路,辛苦又志在必得 2013年底,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在淳安各地掀起的治污治水热潮中,淳安环保局副局级组织员徐建新告诉记者,一开始,工程推广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大家都在担心治污项目会不会像之前那样半途而废。 徐建新回忆说:“原来也做过农村治污,可是因为资金问题,有的地方做得不好。老百姓担心,政府做这个事情是不是形象工程。” 老百姓渴望要改变生态,提高生活品质,但涉及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谁也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基层工作开展的难度,只有杨红马自己知道:“一开始的时候,有的人这里不接受,沼气也不做。管子要从农户家经过,有的农户也不让。当时我们通过上门做工作,党员先建、带头示范,效果就好多了。” 
三分建,七分管 虽然淳安县治水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五水共治”还远远没到可以松口气、歇一歇的时候。 徐建新说:“项目建好只是一个开头,因为农村点多面广,牵扯到农户数又这么多。如果污水处理设施不维护好,很可能就变成个‘晒太阳’工程。按照我们县长书记的话来说,工作做不好,到时候是要被老百姓骂的。” 
“依山傍水”不如“修山治水” 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千岛湖赖以发展的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水,农村治污项目工程实施后,源头之水正在涌现新的活力。 淳安的水,代表了浙江水的形象。淳安的治水,确保了青山常在、绿水常流,在浙江省“五水共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徐建新:“全县都在抓‘五水共治’。如果现在到农村里去,村庄环境也整洁了,河道里面也干净了,村里面污水也不乱排乱放了,苍蝇蚊子少了。淳安县从前几年开始,每年都要召开环境形势分析会,首先要请专家对千岛湖的环境形势进行分析,整个千岛湖的环境质量都要汇报一下。”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历来被称为江南水乡的浙江,正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定梦想,在治水的道路上脚步稳健而自信。虽然浙江的“五水共治”才践行了三年,但它的脚步绝不停歇于此。正如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所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浙江的水治理好。 
在G20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乡村之声推出系列报道《走进浙江,感受小康》,为您生动展现具体、可观、可感的“浙江小康样态”。 来源: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综合 记者:刘璐、李佳 // 编辑:白晨 // 监制:张磊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