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村是河南省的一个普通村庄,共有550户人,4900亩地,当地人反映:55岁以下的,田里几乎看不到了,老人和妇女是目前村里种地的“主力军”。弃农务工在农村地区已经成为一种自发趋势,平陵村只是当下农村的一个缩影。业内人士预测:10年内“无人种田”之忧或加剧。食物是生活的刚需,谁来支撑起中国13亿人的“饭碗”? 
肯定有人说是新型经营主体。今天来不成熟的分析一下。 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哪些呢?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有各方领域投身农业的新农人。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中一部分人是通过土地流转,进行成规模的农业生产,比如家庭农场、合作社、种粮大户、农业企业。 
有做的有声有色的,比如辽宁省绥中县农机大户曹晓华父子通过土地流转,承包1000多亩耕地,一年下来,仅农机作业服务的纯收入就近10万元。 也有毁约弃耕的,比如原本在北京做生意的老闫,流转了8000多亩土地种粮的鲁北人,前后不过3年时间,从当初信心满满到最后“毁约弃耕”,下乡种粮交出1600万元昂贵“学费”。 新型经营主体除了进行成规模农业生产的种粮大户等,还有一些根据现在市场需求,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嵌入新型农业理念的新农人。 
90后月子皇后高磊燕,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有机+农业+互联网”,用品质、特色和实实在在的体验,让客户觉得物有所值。一只鸡卖398元,15只鸡蛋能卖198元,这样的“天价”令人咋舌,却不但得到本地一些月子中心的垂青,还有来自杭州、上海的订单。 90后大学生高呈,60万建一个的樱桃大棚,5年时间销售额做到了1000万。但即使年销千万,高呈还是坦诚地说,现在还没收回成本,这就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太高。 
不管是哪一类新型经营主体都绕不过我国人多地少的事实,自然必须承担农业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在新旧农人的更替过渡期,传统农民存在的意义重大,也许他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多年的经验是无可替代,且极为宝贵的。北京大学姚洋教授指出,小农较高的人力资本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受了多少年教育”“读了多少年书”,而是跟经验相关。所以13亿人的“饭碗”当下还得靠传统农民肩负着,未来新农人的崛起也同样离不开传统农人的帮衬。 传统农村人未来的出路,微信公众号 sztudi66 或者直接搜索 神州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