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张仲鹏报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这是宋代诗人关于杨柳絮的浪漫叙述,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杨絮,带给我们的烦恼应多于诗人的浪漫。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白色的杨絮开始在古城漫天飞舞,不少人出门不得不戴上口罩、围上纱巾。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杨絮好像变得更多了,一团团,毛茸茸的,落在街边,有些地方如同飘起了白雪。 “跑步的时候,地上的杨絮就会弹起来,弹到鞋子上、身上。”平时喜欢跑步的肖腾说,杨絮有时还会吸进鼻子里,弄得他很不舒服,好在他对杨絮不过敏,“要不然就惨了。”家住碧水蓝城小区的娄女士这几天被漫天飞舞的杨絮害苦了,尽管出门时她戴上了眼镜和口罩,可还是出现了过敏现象,鼻子痒痒,皮肤出现红斑,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到医院一检查,被医生诊断为皮肤过敏。 据市农林局林技站站长马永亮介绍,杨絮是杨树雌雄授粉后发育散发的白色絮状种子,通过风力传播。杨树树龄6年至7年进入成熟期,开花释放种子产生杨絮,10年左右进入产絮高峰期,一般树龄越大产生的飞絮越多。杨絮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月中旬到6月中旬,飘絮的是雌性杨树,杨树果实成熟后,当日平均气温超过15℃,杨树就开始飘絮。 据了解,杨絮本身无毒,但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会产生一些影响。一是漫天飞舞的杨絮常飞入行人的眼睛、鼻孔,使人们感觉不适。二是对公共安全、交通安全和公共设施具有一定的危害,飞絮可遮挡行人、车辆出行视线,从而影响交通安全;飞絮常堵塞汽车水箱散热片,使汽车易开锅熄火。另外,接触明火极易导致火灾发生,且杨絮质轻易爆燃,燃烧时火焰集中、速度快,不易控制。 近几年杨絮为何越来越严重?马永亮说,由于杨树生长周期短、收购价格高,几年前成为农民植树造林的首选树种。经济因素造就了如今杨树“一统天下”的局面。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只能由林业部门引导村民逐渐改变单一种植杨树的选择。“近些年,林业部门一直倡导村民种植树木品种多样化,但由于受市场经济因素的制约,效果不太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杨树保守计算应在7000万株以上,完全砍伐不现实,当下只能忍。 马永亮认为,改变环境是改变杨絮生成客观条件的一种方式。其中,最经济、可行、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洒水车来提高街道的空气湿度,促进城市周围的杨絮降落,减少传播的可能性,但只能改变局部环境。在飞絮高峰期对城区杨树林通过向树冠喷水,把即将成熟的杨絮冲刷到地面,城区和乡村生活区要增加路面喷水次数和清扫力度,使飘落在地面的杨絮不再飘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对飞絮的控制。另外,利用人工地面打针和树体喷胶原蛋白改善杨絮乱飞状况的新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规模太大,成本过高,还不具备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现实条件。 相关专家提醒,这段时间,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外出时要做好防护工作,最好佩戴帽子、眼镜和口罩,穿长袖衣服和长裤。回家前,清除干净身上的杨絮残留物,避免与飞絮接触,以防出现过敏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