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三农,感悟中国" 点击上方"三农中国"可以订阅哦! 新时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村土地流转趋势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 等新型经营主体,正在成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力量。《三农中国》关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报道:《加速农业现代化,培育“三农”发展新动能》。 
第五篇《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仍然在路上》 眼下小麦进入灌浆期,是一年丰收的关键时期,也是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的盛发时期。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的麦田里,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正在使用新型植保无人机对种粮大户宋群的700多亩小麦进行飞防作业。 宋群说,虽然这几天风大,但他这700多亩小麦的植保作业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宋群:往年打这700亩,得好几天作业完成,现在用这种无人机,很快就可以把我所有的地都作业一遍,省工省力省时,防治效果更好。 为宋群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业的就是齐河当地的一家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齐立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可以为农民提供代耕、代播、代防、农技培训等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 据齐河县农业局植保站站长袁光柱介绍,今年齐河县整合项目资金520万元,委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开展绿色防控。齐立新公司就承担了其中一部分。 袁光柱:通过政府来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比农民自己打药更能够确保防治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植保新技术的推广落实,促进粮食绿色丰产丰收。 
有了政府的扶持和认可,齐立新公司自2013年成立后5年间有了跨越式发展。齐立新总经理 纪乐光告诉记者,这五年间,不仅库房面积、农技设备不断增多,涉及的业务范围扩展到了耕种的全过程。 纪乐光:共有各类库房、农机、农资机械库房是8000多平方米,各类耕种设备、植保机械600多套。其中植保机械200多台套,耕种机械300多套。主要是以植保为主,耕种、深耕、深翻、播种、收获这个全程社会化服务基本上都能做到。目前我们的植保防治能力包括飞机防治,每天的作业能达到10到15万亩,耕种能力每天能达到2万亩。 
农业社会服务中碰到的困难 投入方面 纪乐光感叹道,虽然公司有了大的发展,但这些年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的瓶颈,土地投入、资金投入,都是一笔大支出。再上农机设备投入高,收效慢的特点,纪乐光深感农业社会服务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 纪乐光:目前的瓶颈一个土地面积少,土地流转的数量还是比较少,跟老百姓一家一户打交道比较困难,我们现在是先收费后作业,一家一户有些争议,也不好裁定。另外购置农机设备闲置时间长,投入大,见效慢。 资金方面也是个问题,主要是政府项目比较少,像这种服务组织咱全县成立了也不少,假如政府不花钱去买服务的话,好多东西靠自己去弄还是发展速度比较慢。 市场认知度 除了投入方面的困难,纪乐光要面临的另一道难题,就是市场的接受程度不高。还是有不少的农民对社会化服务认识度不够,这就给服务推广带来了阻碍。 纪乐光:社会化服务,费用呢,比老百姓自己去组织,应该能减少20%的费用。比方说耕地吧,老百姓自己去耕、去选可能是70、80,要我们去耕,大地块作业,55、60就可以,更便宜,老百姓更省钱。 农村还有一些,他呢可能自己买药,可能挣10块钱不好挣,但他可以省下这10块钱来自己打,没有认识到服务的好处,假如是服务,可能是他买药的钱就给他打上药了,还能保证质量,这是需要推广的一个方面。 
“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自身服务能力也成为制约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的一个因素,纪乐光坦言,眼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还不能满足当前需求。 纪乐光:目前应该在三五年之内,服务组织可能还满足不了咱们当前社会的需求,一个是政府项目,一个是在发展过程中,老百姓认识到这个统防统治的好处。需求在扩大,服务组织呢,应该是跟不上需求的发展。 农业社会服务组织的未来 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方向,纪乐光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运行机制上要联合乡镇,在具体作业中要提高科技投入,最终让享受服务的农户收益,服务组织自身也将不断进化发展。 纪乐光:后面的发展方向,为这个种粮大户搞土管服务,搞方案,全程解决种植方面遇到的问题。运行机制呢,还要进一步和各乡镇合作社联合,走联合的路子,采购走团购的路子。作为服务组织来说,用高效低度的农药,用特殊配方施肥,减少农药、肥料的使用了,减少了成本,减少投入,增加土地的收益,这样老百姓受益,服务组织受益。 记者:刘瑜颖,德州台 张婷婷,齐河台 王伟 统稿编辑:李伟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