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不容易进, 小城市不愿意进。 目前,在农民工进城落户上, 进度不如社会预期。 
《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6》已正式发布。随后,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就《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6》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农民实际进城落户进程不及社会预期,最主要原因是农民不舍得附加在农村土地上的各种权利。今后需要探索一种机制,让这种权利有变现或自愿有偿退出的渠道和制度安排。 愿意进城上班,不愿意落户。 这是一些农民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16个百分点以上。这意味有1亿多人在城市生活,但是并未拥有城市户籍。 一名中部省份农民工告诉记者,在本省范围内,无论是在省会城市,还是县城,抑或是乡镇,子女都可以上学并参加高考。这一点有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影响。另外,随着农村的土地价值越来越高,进城落户的“性价比”也逐渐降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长安:一方面是由于各种制度性的障碍,导致农民和农民工城市的融入度不够。比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依然存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性,城市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对外来人口的排斥性依然严重,再加上城市生活的高房价、高生活费等,也对农民和农民工融入城市产生了往外的“推力”。 此外,许多城市在出台人才政策的时候,也倾向于高学历人士。发改委规划司负责人指出,截至去年底,全国所有省(区、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意见。而各地过多考虑落户后增加的短期成本,忽略了敞开户籍大门带来的人口红利和远期收益。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人力资本的竞争,这个人力资本既包括高端人才,也包括普通白领和蓝领阶层。 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目前很多城市的房价已经很高。有些地方即使愿意去,城市也有限制。农民去哪要看能带来多少实惠,一些中小城市不落户不影响孩子上学和看病等问题,所以转户口意义不大。 需探索新机制, 退出土地将有制度安排。 发改委规划司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将督促各地严格按照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系列政策文件要求,根据不同类型城市,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不能以农民工不愿意落户作为提高落户门槛的借口。 同时,督促各地研究出台全面落实人地挂钩、人钱挂钩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和细则,国家有关部门也将加大财政资金和土地指标的奖励支持力度,合理分担地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 继续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对于暂时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要通过居住证制度来解决市民待遇问题。 据介绍,2017年发改委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发改委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主要工作是督促尚未实施居住证制度的省(区、市)尽快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并组织开展居住证实施情况检查,确保各地区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李国祥:补偿标准想要全国统一还做不到,地方政府必须根据具体实际来调整。农民工放弃农村户籍,要让他们有充分的就业,买得起房,有稳定居住条件。 截止到今年2月底,全国只有16个省份出台了省级财政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4个省份出台了“人地挂钩”实施办法。目前发改委也预备培育发展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进而推动农民工就业。 本文综合来源: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21世纪经济报道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综合 编辑:李雨楠 // 责编:白晨 // 监制:汪群均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