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病虫防治技术
病害主要有锈病、稻瘟病、纹枯病、胡麻叶斑病和小菌核病等。锈病发生在叶片正反面及叶鞘上,边缘表皮裂口的残余时显。生长后期形成冬孢子堆,灰色至黑色,长条状不裸露。稻瘟病发病叶开始呈条状或梭形病斑状,以后全叶枯焦,严重时全田如火烧状。纹枯病在茭白分蘖盛期至孕茭期最易发生。发病初期先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椭圆形病斑,之后扩大成云纹状病斑。发病严重时茭叶枯死,茭肉干瘦。胡麻叶斑病在叶片发病初期呈针头大褐色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病斑,边缘淡褐色至深褐色,中间黄褐色至灰白色,有时略呈轮纹状,外围有黄色或淡黄色晕圈。后期病斑可相互愈合成块状枯死,多从叶缘或叶尖沿外缘向下逐渐枯死或枯白色,病斑两面有明显的褐色露层,有时也呈轮纹状。小菌核病多在茭白生长后期腐生或寄生于叶鞘上,危害叶鞘引起水渍状变色,在形成显著病斑后枯黄,鞘内生长大量小粒菌核。上述病害均因高温高湿引起。消除菌源,如栽培无病品种,越冬时烧茭墩,消除病株病叶、换田等;增施底肥和磷钾肥,中后期少施氮肥等;合理密植,前期浅灌,中期适当搁田等;把握在发病早期防治。纹枯病、稻瘟病可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500~800倍,10~15天内连续防治2~3次;胡麻叶斑病可用40%异稻瘟净600倍液,在10~15天内连续防治2~3次;锈病、小菌核病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10~15天内连续防治2~3次。虫害主要有大螟、二化螟、蚜虫和叶蝉。大螟、二化螟幼虫在幼茭期钻入茭肉内,蛀食心叶和茭肉,造成枯心苗和废品茭白,每年发生3代。生物防治方法是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冬季齐地面割除枯黄茎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药物防治方法是每公顷用50%杀螟松乳油 3千克 加水6~7. 5万千克 泼浇,或在蚁螟孵化高峰前2天用杀虫双或杀虫灵喷雾防治。蚜虫为害表现为茭白受害后,叶片发芽卷缩,防治方法是在发生初期用40%乐果乳剂2000倍液喷治。叶蝉成虫和若虫群集茭白叶片上刺吸汁液,造成叶片枯黄,可用40%苏化203乳剂1000~ 1500克 ,加水1000千克喷洒。 病虫无害化防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综合防治”等原则。通过选用良种,健身栽培管理,增强茭白的自身抗逆能力,在防治病虫害上,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将有害生物的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和农药残留不超标,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无公害茭白的目标。 1、做好病虫害调查工作,各基地专人负责,根据病虫发生信息,及时指导茭农防治。 2、选抗病健壮苗。选择病虫害发生轻,分蘖力强,抗逆性好,质优,产量高,成熟一致的茭墩,没有雄茭和灰茭,通过繁育获得健壮白茭。 3、农业防治。冬季齐泥割除残株,集中烧毁,开春后及时清洁田园,铲除田梗和田边杂草,以消灭各代二化螟幼虫。在防治銹病中,适当灌深水,增施钾肥,适施氮肥,及时剥除枯叶、黄叶。 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青蛙、蜘蛛、长绿飞虱卵块寄生虫的樱小蜂。禁止使用甲胺磷、呋喃丹、1605等高毒农药,推广使用Bt、苦参碱、阿维菌素等生物药防治害虫。 5、化学防治(1)銹病。在发病初期(约在4月下旬5月初),用12.5%禾果利WP1600液或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或15%粉銹宁WP15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轮换用药2~3次。(2)纹枯病:用5%井岗霉素水剂3000~4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800~1000倍液。(3)茭白瘟病和胡麻斑病:发病初期用20%三环唑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WP1000倍液,或75%百菌清WP800倍液。每7天1次,连喷2~3次。(4)螟虫(大螟、二化螟)在幼虫孵化期,用Bt粉剂1000倍,或0.1%苦参碱乳油1000倍液,或0.6%天虫灵乳油1500~2000倍液,7天后再喷1次。(5)长绿飞虱、蚜虫:在虫盛孵期间用10%吡虫啉WP2000倍液、或25%扑虱灵WP1000倍液,时间6月上中旬和7月上中旬。(6)茭蓟马: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或18%杀虫双水剂3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