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调查称乡校沦为民工预备培训学校 生源水平下降
2015-08-31   来源:枣庄农批网 中国青年报 作者:幻月魅影   字体:【 】  浏览:57次   评论:0

   □民工预备培训学校这个称谓,表面看是对云乡学校教学质量的失望,深层则是对难以通过农村教育改变命运的一种“自嘲式”抗争

□乡土性的挖掘无法深入到农村教育办学的血液里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骨髓中,毕竟,农村学校始终要面对与城镇学校一样的筛选规则

□云乡学校事实上在同质化的教育筛选轨道上落到了教育体系的底层,这种注定的尴尬命运是当下中国诸多农村学校的生存缩影

---------------------------------------------------------------------

 

乡校是乡间底层孩子走出村落、走向未来的“文化子宫”,在这个“文化子宫”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将来如何与外在世界相互沟通的知识,还学会了将来如何与异域的他人相互理解的德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用从小就在乡校日常生活中所养成的视角和行动去创建一个我们今天所无法预知的未来中国。

笔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底层孩子们阶层再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及策略干预研究》,在展开全国大样本调研基础上,深入中国西部农业县——四川芥县,展开为期半年的田野工作,微观揭秘乡村底层孩子们日常寓居的“文化子宫”——底层乡校的生存困局。

很多乡校沦为“民工预备培训学校” 

在四川芥县云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田野调查中,教务处主任姜华老师告诉笔者:

现在我们这类农村学校生源质量越来越差,从学生出口来看,2005年以前每年几乎都能有五六个人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芥县高中),另外至少有10人能上其他乡镇高中(蜀镇中学),升芥县高中的比率能占到当年毕业人数的12%~15%,升蜀镇中学的也能占到20%左右。总体来看,2005年前我们云乡学校升普通高中的比例几乎能占到当年毕业人数的30%~35%,其余有55%~60%的学生入读职中,另外差不多10%进入社会。

而2005年后,云乡学校运气好的年份最多也只能有一两个毕业生能上芥县高中,3~5人上蜀镇中学,升芥县高中的比率现在最多能占到当年毕业人数的5%左右,升蜀镇中学最多占到15%,其余至少有65%的学生入读职业中学,另外15%的学生进入到社会。

生源水平一届不如一届,外边社会就开始有言论笑话我们是“民工预备培训学校”,但我们也毫无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老师也越来越丧失了教学的成就感、责任心和积极性,他们认为反正生源质量这么差,怎么教也都升不了普高,所以也就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了!

姜老师向笔者所描述的发生于云乡学校的事实,其实普遍存在于中国大量农村学校,很多乡校已然沦为社会舆论所标签化了的“民工预备培训学校”,进而陷入到一个底层再生产的循环怪圈之中:

不断被社区舆论标签和污名化了的底层乡校很难再有好的生源,被周围村民直呼为“民工预备培训学校”的舆论指认,使云乡学校在下一轮生源补给时情况更糟,并在中考升普高问题上日益陷入困局:成绩一般偏上和家庭条件稍好的农村孩子多会被父母送入县镇好的民办学校就读,剩余下来的成绩不太好或家境条件较差的农村孩子才严格按照“就近入学”原则进入云乡学校就读,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因学业能力不足很难升入普高,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即便学业能力较强但也终因经济能力不足很难真正入读普高。

普高升学率难有突围且上线名额逐步下滑的教学业绩,使像云乡学校一样的农村学校很难在村落社区中赢得良好口碑。尽管国家政策总体逐步在弱化对学校升学率的评估,但毕竟只有入读普高进而升入重点大学,才是意识保守的村落社区中认为读书有用的唯一舆论认可。

职业中学因其能够帮助乡间底层实现阶层上升流动的距离过短,而并不为村落舆论所认同,他们认为云乡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仅仅只能入读根本不用考试的职中,然后在职中“混”3年,步入社会后也只能成为与他们父辈一样的农民工,这显然改变不了村落内部底层循环的命运。因此,社区村民以嘲讽的口吻嬉笑云乡学校为“民工预备培训学校”,表面看是对云乡学校教学质量的失望,深层则是对底层命运难以通过农村教育实现改变的一种“自嘲式”抗争。

责任编辑:雍敏
Tags:查称乡 水平下 责任编辑:幻月魅影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到2020年 我国乡村全面解决电网薄.. [下一篇]“互联网+”让农耕小镇走出困境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