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夏”期间的麦收工作已经结束,在夏收的过程中信息对麦收的服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事气象处方、远程教育、农机短信息服务平台、农机手网上签订麦收订单等多种形式,使得手机、电脑、电视等信息化载体发挥出了更大的支农作用。因此,无论是从潮流还是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让信息化技术真正惠及广大农村和亿万农民也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巨大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已经从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国家跨入中等水平国家的行列。2009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信息发展指数,我国信息化指数排名从2001年的第90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73名。同时,2009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7亿人,较2005年的1570万人增长了7倍,年均增长62%,增速远远超过城镇的31%。再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来看:建设现代农业,关键是要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上来,在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资装备水平转变,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转变。而实现这些历史性的转变必须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化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信息化服务“三农”应该成为相关企业未来的一项重要业务内容。中国移动从2006年开始率先在全国统一推进了农村信息化服务,并提供专门服务号码12582,农信通覆盖了农业种植、生产、农村政务管理和农民民生等数十个方面的信息内容。目前农信通全国服务用户超过5千万,在农村信息化服务中居第一。2009年中国移动进一步丰富农信通服务内容,日咨询量超过8万次,提供了23万个岗位,向全国1.5万个农村基层组织提供政务信息技术化服务。今年,福田雷沃重工与农业部第5次携手,打造全国“三夏”跨区作业信息服务中心。今年“三夏”期间,信息中心适时推出了“9+1”信息平台,每天向跨区机手发送包括农业、农机、气象、交通、油料供应、卫生、公安、技术监督、工商及综合信息在内的10大类服务短信。近4年来,在“三夏”作业高峰期,信息中心累计受理客户来电信息58万余条,发送短信8600多万条,受益机手累计超过47万人次,覆盖全国收割机跨区作业机手的80%。粗略估计,信息平台每年可以帮助参加全国跨区作业的机手人均增收数千元,4年累计为47万用户增收近亿元。
信息化服务惠及“三农”也是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所努力的方向。2009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对农业农村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并未减少,农业部紧贴农业实际和农民需求,加紧实施“金农工程”。扎实推进“三电合一”,努力建设“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一系列由各大部委主导的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工程也得以深入开展和不断推进。目前信息服务成果已惠及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农户,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已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各方面的合作,切实加快农业生产信息化的进程。在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农技推广手段和模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加快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完善农产品市场电子结算和网上交易平台,切实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