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居优美村,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五年规划”不仅让村庄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村一品”产业的逐步形成更是让农民增收势头强劲。新形势下,如何深入持久扎实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每一位决策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黎川县实施新农村建设特点是——
四个突出:
产业、美化一个都不能少
突出“一村一品”。围绕烤烟、食用菌、林果业、水产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并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围绕促进烤烟、食用菌等“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县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对烟农购买耕整机、建烤房进行补助;对发展南丰蜜橘的建设点给予苗木补贴;对从事食用菌生产的菇农,免费培训栽培技术等。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农户加入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一村一品”产业。
突出规范建房,“穿衣戴帽”。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形象,在高速公路等主干道沿线的村庄实施“穿衣戴帽”工程。通过3年努力,把主干道沿线村庄打造成亮丽的风景线。
突出“综合示范点”的建设。为提升新农村建设品位和档次,每年打造2个以上县级综合示范点,每个乡镇打造1个乡级示范点。每个示范点有“一村一品”产业,60%村民参与“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村民来自“一村一品”产业收入达60%以上,围绕“一村一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突出农村清洁工程。该县农村清洁工程突出垃圾分类主体、垃圾回收主体和垃圾处理管理主体建设,出台垃圾分类处理标准,重点抓好农户垃圾源头分类处理,做到“垃圾不落地、垃圾处理不出村”。
四大要素:
整合多种资源办大事
整合领导资源。安排县领导挂点,书记、县长督查办督查,四套班子巡视,通过整合领导力量高位推动工作。
整合资金投入。县本级财政每年确保县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的前提下,还安排一定数额的超配资金、综合示范点打造资金、“穿衣戴帽”专项资金、农村清洁工程专项资金;每个乡镇财政也按比例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整合项目资金,开展“一企联一村”活动。全县挑选10个经济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结对帮扶一个基础条件较差村的新农村建设。
整合部门资源。一是安排县直单位挂点。将全县所有县直单位全部安排到新农村建设点挂点帮扶,要求县直单位给予挂点村人、财、物支持。二是延伸县直单位职能。要求每个挂点县直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在挂点村办一件实事。比如:县卫生局帮扶建设村卫生所;县文广局帮扶建设文化书屋;县教育局帮扶建设农民培训学校等。
整合社会资源,倡导能人志士捐资建设新农村。对支农、支医、支教、扶贫和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实习等,尽量安排到新农村建设点。
四种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建设
加大政策宣传,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入竞争机制选点新农村建设,对群众思想不统一、拆迁及农户自建项目进展慢、垃圾未分类处理的村庄进行调整。建立激励机制。新农村建设选点不搞乡、村平衡,群众有积极性、建设效果显著的乡和村多安排点,否则少给点或不给。
调动部门积极性。将县直单位挂点帮扶新农村建设列入年终目标考评,重点考核帮扶成效和延伸职能办实事,对帮扶工作考评未达标,取消该单位年终目标管理综合评先资格。
调动干部积极性。由县新村办与县委组织部商定,每年从县直单位中选出10名后备干部驻村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帮扶期限1年;乡镇安排得力干部分管新农村建设,每个建设点安排1名年轻乡干部、1名村干部驻村帮扶,帮扶工作业绩直接与干部提拔挂钩。
调动社会参与。鼓励企业、个人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每年对捐资新农村建设企业老总和社会个人进行表彰,在全社会营造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