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构建新型城乡发展共同体
2012-09-20   来源:齐齐哈尔农批网 农民日报 作者:明日挤得下   字体:【 】  浏览:36次   评论:0

    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荆门市高举“中国农谷”旗帜,按照建设“实力、文化、生态、幸福新荆门”的总体部署,不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富民之道、“三化”之要、崛起之策,努力推动全域多层次、全方位融合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去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8∶1。

    推进“理念融合”,勇担城乡一体发展新使命

    强化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并进理念,明确了让广大农民“就业在全产业链上、居住在新型城镇里、生活在均等环境中”的总体思路,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两化”领导小组,出台政策,严格考评,扎实推进。强化城乡共建共享农谷的理念,把“中国农谷”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旗帜和战略任务,按照“核心区搭平台,各县(市区)建基地”的布局,将各项工作分解到县、统筹到乡、规划到村、落实到户,形成四级联动推进的局面。强化全域融合发展的理念,把城镇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和民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顶层设计,纵向上统筹谋划市县乡村四级发展,乡镇和村级规划总体完成95%;横向上做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四规合一”,形成了全面覆盖、相互衔接、刚性执行的城乡规划体系。

    推进“村镇融合”,构筑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一)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实施“1331”城镇发展战略,打造以中心城区为龙头,3个县城为支撑,3类重点镇为节点,1000个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全市人口三分之一生活在中心城区、三分之一生活在县城和中心镇、三分之一生活在中心村的格局,城镇化率达到60%。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提高承载能力。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去年筹集96亿元用于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信息和市场等“六网”设施建设,城乡互通、互联的基础更为坚实。全市90%的村通公交,90%以上的中心村实现集中供水,农村用电保障率和安全性明显增强。

    (三)以中心镇和新型社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村城镇化。突出抓好沿207国道生态工业、荆新线生态农业、大洪山生态旅游三个轴带的节点镇建设,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城镇。按照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产业为本、群众自愿的原则,与迁村腾地、“三村”改造、土地整治、移民搬迁等紧密结合,已建成和规划在建的高标准农村新型社区260多个,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居住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探索一条农民“不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道路。

    (四)以土地流转和农民转移为抓手强化制度创新。着力实施“双半计划”(土地流转过半、农民减半),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近百万亩,凡土地流转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以上。大力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在全市积极探索宅基地异地置换、承包地换保障、土地流转收益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转移与建设用地挂钩等体制机制,着力消除农民在进城落户、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切实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没顾虑”。去年全市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新增转移人口9.8万人。

    推进“产城融合”,夯实城乡一体发展新支撑

    (一)园区城镇在联动互促中实现一体化建设。全市重点打造“一核六片十五园”,推进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目前十五个重点园区集中了全市80%的规模企业,创造了80%的工业增加值。强化产城一体,突出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做到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产业功能与社会功能有机统一,全市建成李宁.凤凰苑等6个农民工集中居住新社区。

    (二)城乡产业在转型提升中实现一体化发展。用工业理念和全产业链模式再造农业产业,构建“接二连三”的现代产业体系。每个县市都有百亿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撑,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2.1∶1,今年销售收入将逼近千亿,一举成为“头号”产业,带动生产基地900多万亩、20多万农民创业就业。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绿色休闲和农业生产服务业等新型业态,建成10大旅游名镇、大洪山百公里生态走廊、6条生态农业景观带和110个“三农”专业服务街区,着力打造中国油菜花旅游节、长寿文化节等城乡群众喜爱的旅游品牌,带动3万多农民就地转移就业。

    (三)城乡要素在开放流动中实现一体化配置。大力实施“要素下乡”工程,提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水平。近年来,通过开展“三万”活动、部门联建、项目整合等,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0亿多元;促成150家民营企业与248个村结对联姻;每年派遣150多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创新金融支农机制,开展“惠农创业贷”试点,发展村镇银行4家,小额贷款公司7家,18家担保公司、34家保险公司开展“三农”业务,两年内发放惠农创业扶持贷款1.8亿元,新增创业5200多人,农业日益成为我市引资引智和全民创业的热点领域。

    推进“三生融合”,共建城乡一体发展新家园

    坚持民生同惠、成果共享,努力建设生产发达、生活幸福、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

    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新型城镇化之“纲”,注重民生十件实事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用一体化的实效推倒城乡分割“二元墙”。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每年新增教育经费70%投向农村,平等接纳2万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在全市实现医保市级统筹、就医“一卡通”,综合参保率达到99.53%,建成城乡群众“一刻钟就医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保险面扩大到96%;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坚持就业优先,基本做到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生态化。突出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治理和绿化美化,村容镇貌得到明显改善。推动循环经济试点向农村拓展,形成了肉牛养殖、粮食深加工等6条特色循环经济链。两年投资9亿多元,高标准建成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其中重点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覆盖率达50%。率先开展公车碳汇造林试点,每年新增造林面积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7%,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三是推进生活方式文明化。实施“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城乡文明共建,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打造农民新的精神家园。全市城市社区、机关与行政村结成近100个文明“对子”,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开展100多场,涌现文明新村146个、十星级文明户2.5万多家,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中心户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Tags: 责任编辑:明日挤得下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福建:把乡村打造成免票景区 [下一篇]海西潮涌展宏图 八闽跨越正当时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