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大庄村作为扶贫开发重点村,于2010年开始实施整村推进,生活环境变好后,如何让百姓的收入也更进一步提高?大庄村抓住了苗木种植产业,鼓励各家各户扩大种植规模,村集体成立的合作社来负责苗木的销售。这种“产业项目到户”,正是目前宁夏就地扶贫所倡导的。
一、打好就地扶贫这场硬仗
“经过30年的扶贫,水路、旱路等多条出路的探索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海固的贫困面貌。宁夏的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成为主战场。因此,西海固所在的六盘山片区,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成为首要任务。”宁夏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董玲介绍说。
在经济欠发达、贫困面广且程度深的背景下,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宁夏目前的贫困人口又达到了101.5万人。为此,宁夏制定了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其下一阶段扶贫开发的思路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生态农业的道路,统筹城乡,以川带山。
在100多万贫困人口中,35万生存在生态条件极其恶劣、不宜再继续居住地方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而对生态条件尚可以、还有发展潜力的地方,通过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衔接识别出的65万贫困人口,则实行就地扶贫,其中,约有7万人自身暂不具备发展条件,主要实施低保救助;而余下的58万人要做到“基础设施到村,产业项目到户,培训转移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
面对新的扶贫攻坚形势,生态移民和就地扶贫已成为西海固接下来的重点道路。出路与道路,一字之差,却体现了西海固人脱贫致富的决心越来越坚定,路径越来越明晰,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而且就地扶贫需要解决的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大部分,因此,任务更艰巨。
为打好65万贫困人口就地扶贫这场硬仗,扶贫资金分配上,宁夏要求国家及自治区安排的扶贫资金,其中的70%要用于产业扶贫建设。
对于就地扶贫来说,当传统农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救济式扶贫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时,只有产业扶贫才能解决贫困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因此,在思路上要做到“跳出扶贫抓扶贫”,以产业扶贫为基础,扶贫开发为主要途径,将重点放到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上。
二、关键是选对产业和方法
泾源县自2005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产业扶贫为切入点,目前已实施了94个重点村,累计投入了3.9亿元,大庄村便是重点村之一,该县扶贫办副主任张振东介绍到道:“大庄村的带头发展,关键是选对了产业和方法。”
根据人均纯收入情况,大庄村将贫困户分类排序,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作为主要扶持对象,安排到户项目和扶持资金。“现在全村种植的种苗面积有1.05万亩,全村40%的农户参与进来,没种苗木的还可以到苗木大户那里打工,一天工资60多元呐。”村支书王翊说。
这里选择发展苗木产业不是盲目的。一方面,绿色的苗木产业有良好的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西海固在生态移民迁出地实行生态修复也需要大量的苗木进行种植。
其实,如何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来进行产业扶贫?一直是宁夏开发式扶贫面临的重大课题。
针对西海固地区春夏容易发生连旱,秋季雨水则相对较多的实际,当地政府便顺应这一自然规律,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增秋,着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优势产业。
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之前已发育起来的枸杞、清真牛羊肉、马铃薯、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正逐渐显示其对周边农户的带动示范和提供就业作用。最近几年,像大庄村这种的种植业因种植规模大小可控,劳动力要求不高,已逐渐成为扶贫的重点产业。
耐寒的樟子松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在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地被广泛种植用于修复生态,而且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也被大量种植,或用于改善土壤,或作为经济林成长。而且樟子松喜光,适宜高纬度种植。抓住这一需求,樟子松目前已成为西海固地区苗木种植的主要树种之一。
好水乡红星村的苗木种植,在隆德县已形成“一社带N户,N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五六年才见效的有樟子松、云杉、油松等,两三年就见效的有河北杨、新疆杨、山桃等。”副乡长王峰讲道,“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很多都到外地打工了,留下的地没人好好打理,虽然种苗木不能很快见效益,但需要打理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家里的妇女和老人就能干。”
为有效帮助贫困户脱贫,红星村对贫困户种植实行重点倾斜,要求贫困户要占总种植户数的50%,目前120户贫困农户种植面积已达到310亩。“去年,贫困户年收入已到了9000多元,有的甚至超过了1万元。”王峰说,“扶贫资金补助给集中育苗中心后,树苗就可以限价销售给农民,农民只管种就好,销售都交给合作社就行了。”
三、大小一起支持
泾源县海子村的一户农家羊圈里有40只羊,按照自治区新出台的“530”政策,若贫困户饲养牛达到5只,或饲养羊达到30只,则每户每年可获得3000元补助。“我们在制定政策时,秉持着‘谁干支持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让干的人越干越有劲头。”宁夏扶贫办山区处处长张吉忠介绍道。
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宁夏从2003年就已开始对牲畜全面禁牧,实行圈养。“目前一只基础羊的购买价在1700元左右,添置割草机、搭建牛羊棚等,也需要不小的开销。”泾源县扶贫办副主任张振东表示,这种到户项目政策的目的是激励贫困户积极致富,但目前很多贫困户的饲养量达不到规定的最低要求。因此,他还希望,在贫困户购买牛羊时能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
除了鼓励、帮助个体农户开展种植、养殖,引导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化扶贫,实现扶贫开发企业与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更易形成产业优势。
宁夏扶贫办山区处调研员李涛认为:“对贫困户个体的扶贫,产生的效果可能是直接有效的。发展扶贫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参与到产业化扶贫中来,就会产生‘1+1>2’的效果,而且效果更持久。”
原州区杨忠堡村的科宏肉牛养殖合作社,已带动了全村35%的农户养起了牛羊,而且合作社聘请的13名员工都是从贫困户中产生。
宁夏今年将在西海固、吴忠市红寺堡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和中宁县山区,认定、扶持50个产业扶贫示范合作社。通过扶持产业扶贫示范合作社建设,规范和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