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邓俐实习记者王蓁
“提拔提拔,国家在‘提’,自己要‘拔’,要想脱贫,必须要有干劲。”1月15日,重庆市潼南区塘坝镇小仑村村民郑第元站在旁边“看热闹”的随口一句话,得到了正在调研的上级领导们齐刷刷的掌声和点赞。
活了70年,还是头一回有人为自己的讲话鼓掌,老郑还有点不好意思。但老郑的这句话不是求表现,而是发自肺腑。因为,2015年,老郑一家终于摘掉“贫困”帽。
穷根
小仑村位于塘坝镇的西部,地处偏远,幅员面积10余平方公里。虽是该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但全村仅有一条公路和一条河流从村旁而过,落后的交通和水利设施导致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没“钱路”,村民只得靠天吃饭,也习惯了与贫困为伴,全村共有134户贫困户,其中因病、因学等原因造成的深度贫困户17户55人,老郑一家就占3人。
妻子多种疾病缠身,每天都离不开药。十多年前,唯一的儿子外出打工至今杳无音讯,儿媳也随之离家出走。孙子虽一天天长大,但却是智障,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老郑虽是村里公认的勤快人,但背着沉重的家庭负担也只能勉强糊口。
2002年,潼南被纳入重庆市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后,全区一直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通过整村推进、整村脱贫、小片区开发、脱贫攻坚四个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增收等方面狠下功夫。
2010年,与老郑家一丘之隔的封坝村“动作”大,不仅从相邻的四川省安岳县引进柠檬种植技术,还鼓励当地农户发展柠檬产业。
村社道路开始硬化了,水源问题解决了。老郑看到了产业发展倒逼带来的变化后,也想种柠檬,但思前想后,还是因缺乏劳动力而放弃了。
“郑叔,我流转你家的地,每亩地的流转费用等值于450斤稻谷,然后再请你到基地打工抓田间管理,按50元/天计算,你干不干?”老郑的难处大家都看在眼里,盛世柠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丽梅第一时间找到老郑。
老郑爽快地答应了,流转出3亩地给合作社发展柠檬,成了“工薪阶层”,老郑倍加珍惜这份“美差”,“地还是那块地,但可以挣双份钱,划算。”
但即便如此,势单力薄的老郑还是没有摆脱贫困。
穷亲
“脱贫攻坚,既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全区‘一盘棋’,打好扶贫攻坚战。”2015年6月,潼南区委书记辛国荣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大会上立下“军令状”:全区50个贫困村、15353户贫困户、50272名贫困人口必须实现脱贫摘帽。
全区建立了“区级领导+部门帮扶集团”包帮一个镇街、“区级领导+驻村工作队+龙头企业”包帮一个村、“区镇村三级领导+志愿者分队”包帮贫困户的三级包帮联系机制。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