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提出,处理好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产区和销区、政府和市场、国企和民企的关系,着力破除发展障碍——
丰产的粮食存到哪里去

在当前粮食面临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库存高企的形势下,深化产销合作是粮食行业解决库存不足的一条有效途径。浙江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充分发挥主销区的市场优势,主动与东北等粮食主产区开展全方位产销合作,在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对缓解主产区粮食高库存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落实新增储备规模
储粮备荒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习惯。在京杭大运河最南端,至今依然屹立着一座“富义仓”,是杭州现存的唯一古粮仓。它与北京的南新仓并称为“天下粮仓”。
浙江是粮食主销区,也是粮食缺口大省,粮食年产量在150亿斤左右,每年粮食消费总量约420亿斤,粮食自给率只有36%,粮食对外依存度较高,是继广东之后的全国第二大缺粮省。积极落实地方粮食储备,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对于浙江来说尤为重要。据了解,为了有效缓解粮食主产区库存压力,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城镇化率和市场调控需要等情况,重新测算了地方储备规模,强化地方政府特别是主销区的责任,增加地方储备500亿斤,其中浙江新增地方储备52.5亿斤。
浙江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增粮食储备任务重、时间紧,特别是储备仓容面临较大缺口。为了尽快落实国家下达的新增储备计划,他们加快省内储备粮库的新建和改扩建步伐,努力扩大有效仓容,提升粮食收储能力。记者来到被誉为“江南第一库”的浙江省德清国家粮食储备库采访时,库区北部正在建设新仓库,在库区南部,上个世纪80年代建设的1万吨仓容的仓库正在等待拆除改建为高大平房仓。该储备库主任许金毛告诉记者,他们粮库现有8万吨仓容,要新建仓容3万吨。
浙江省还积极探索粮食主产区建立异地储备。2014年浙江省农发集团与新良集团所属粮库开展合作,在黑龙江实施20万吨省级储备粮异地收储,去年已落实5万吨储备。去年年初,浙江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又在山东、河南等地开展了小麦异地代储。浙江的一些市、县也积极到粮食产区开展异地储备,已在江西、安徽、山东、河南等省份委托代储市、县储备粮13.16万吨。
目前,国家下达给浙江的先期新增储备任务已基本落实到位。为了调动地方落实新增储备的积极性,浙江创新粮食储备机制,储备管理与企业经营分开,储备管理费用全部由浙江各级财政负担,储备粮库不再承担经营任务。“由于没有储备粮轮换经营压力,我们可以一心一意管理好政府粮食储备,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浙江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俊说。
责任编辑:刘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