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百色精准扶贫把“水”浇到穷根上
2016-02-17   来源:牡丹江农批网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菜菜子   字体:【 】  浏览:39次   评论:0

本报记者常怀深

百色,广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中,百色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有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506个贫困村。全市贫困人口绝对数和贫困发生率居自治区首位,是全国、全区扶贫开发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百色市倾全市之力投入扶贫攻坚,把扶贫列为最大的民生工程,逐家逐户上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对识别出的264881个贫困农户、1024411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在此基础上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根源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不留死角,不落一人,努力探索一条把水浇到“穷根”上的“滴灌式”精准扶贫之路。

产业扶贫“换穷业”

布尧村是百色市平果县果化镇的一个小山村,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在这里种植粮食,历来都是广种薄收,当地农民群众多年来只能基本维持温饱。

像布尧村这样一个贫困的大石山村,该如何改善生活增收致富?平果县几经筛选,确定了产业扶贫的对策——种植火龙果。如今,平果县把漫山遍野低产玉米变成了高产值的火龙果。“火龙果耐旱耐寒耐瘠薄,成活率高、产量和经济价值也高,对治理石漠化也有一定效果,可以说是一项最适合喀斯特地区脱贫致富的阳光产业。”果化镇党委书记梁其荣介绍说。

由于火龙果种植前期投入大,以前村民都认为这个产业“门槛高”,后来正是有了财政、政策帮扶,农民群众看准了这是一项富民产业,参与热情年年高涨。

2009年,政府推出种植火龙果的农户扶贫政策,每亩补贴1500元,技术由镇农技推广站全程负责,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提高果园品质。销售方面,则在政府的引导下,线上线下全面铺开。

目前,布尧村火龙果种植面积达2035亩,每年销售火龙果达1万元以上农户45家,布尧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12元,已摘掉了贫困村帽子。如今,率先种植起火龙果的种植户已经尝到了石缝里长出的果实甜头,摘掉了“贫困帽”,正向小康目标节节迈进。

在扶贫攻坚的大潮里,百色老区人民发挥在山坳里掘金的苦干精神,依托一条条产业链,石头缝里刨小康。

凌云县陇雅村也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当地人曾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来形容这里的生存条件。这里,出了一名扶贫攻坚的好支书——吴天来,带领着父老乡亲年复一年奋战在改变贫穷命运的征途上。在他的带领下,一个贫困村如今已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人均年收入近7000元的示范村。村民因地制宜,种植名贵中药材,目前除了有铁皮石斛主培苗示范基地,还种植有牛心李等特色水果。陇雅村如今风光优美,村容整洁,涌现出乡村旅游接待户、种桑养蚕户、铁皮石斛种植户等,户户都有自己的当家主业。

采访中,我们看到百色各族农民在政府引导下,跳出单一产业发展局限,在突出培育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延伸拓展关联产业,基本实现了所有贫困地区、所有扶贫村屯都有适宜的产业,宜工则工、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商则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初步成型。

责任编辑:雍敏
Tags:扶贫把 责任编辑:菜菜子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一名返乡创业女青年的人生突围:生.. [下一篇]农村孩子上学难:村校荒芜教师老化..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