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上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转型升级中赢得市场
2016-02-18   来源:大庆农批网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萌哒哒   字体:【 】  浏览:37次   评论:0

在转型升级中赢得市场

——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探访

□□本报记者胡立刚

“前些年,崇明‘乌小蟹’没人要,蟹种养殖路越走越窄,多亏了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不仅拯救了崇明蟹种产业,还开启了崇明清水大闸蟹产业大门,形成了从品种培育到品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个体系真是个好东西。”这是记者参观上海福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1500亩蟹种基地时,合作社理事长沈亚达的感慨。

2010年,上海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是其中之一。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有效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沈亚达1995年率先在崇明搞起了规模化蟹种养殖,五年时间便亏了100万元。

2008年,还是在崇明岛上,沈亚达又一次出发,联合其他14位社员成立专门从事河蟹良种亲本培育、生态育苗和良种蟹种生产与推广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先后被认定为中国优质河蟹苗种生产基地、上海市优质蟹种生产企业等。沈亚达告诉记者,这一切都因为上海市农委的一块牌子——种源综合试验站。

“2010年我被选为首席专家之后第一时间就推荐了这个合作社,我看中的除了规模,还有规范,规范是发挥农业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王成辉教授说。

因为规范,沈亚达和合作社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无独有偶,上海越亚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也借助上海市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的东风,完成了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瓜果生产销售,在市区还设了两个销售点。2010年合作社纳入上海市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之后,合作社才有了固定的基地,紧接着建起了工厂化育苗大棚,2013年育苗300多万株,2014年达到400万株。

“合作社再大,没有特殊资源就不具备优势,合作社被纳入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下的技术示范点,成了上海首家西甜瓜工厂化育苗基地,这才是优势,有了这个优势,合作社才有可能不断升级。”合作社理事长应明富道出了心里话。

上海的产业技术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技术示范点,而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的重要责任是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实用技术的推广。

“就是这一站一点,在创新团队的指导下,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应用和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一站一点,创新团队的攻关目标就不会偏离产业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资源和科技力量的整合也就能得到自上而下的支持。”上海市农委科技处副处长田吉林说。

田吉林的话,包含了上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管理、运行模式、团队建设等机制方面的大量信息。

记者了解到,2010年启动实施的第一批水稻、绿叶菜、西甜瓜、中华绒螯蟹四个产业技术体系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首席专家组建创新团队,团队提出五年目标并负责科技攻关指导,综合试验站负责技术示范培训,示范点负责成果转化应用。体系资金来源于支农资金,不新增财政支出。考核分体系内外两种机制,第三方协调委员会对首席专家和体系目标进行年度考核、中期考核和每五年综合考核,各体系内部首席专家对专业组组长、综合试验站站长进行考核,综合试验站站长对相关技术示范点进行考核。市农科院、海洋大学、市农技中心、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等作为体系依托单位。

记者发现,不破而立积聚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源,并通过技术示范点这个层级,弥补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缺憾,是上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智慧所在。

那么,不破而立的顶层设计,是否真的能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范红伟是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专家,对于这个问题,他从上海这些年西甜瓜产业发展角度作了分析。

他说,体系的服务对象是西甜瓜全产业,目标是产业从优质种源到品牌销售的全盘技术突破,落脚点只能是生产营销过程。

因此,制定目标时不得不强调系统化的问题,以往立项不够系统、环节创新对产业发展贡献不大的弊端自然少了,薄弱环节、短板才有机会增强、补长。

上海市农委副主任殷欧对都市农业大发展过程中科技与产业脱节问题的认识,他对科技在上海整建制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用入木三分来形容实不为过。

“上海现代农业的追求,一定是通过提高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效益实现农业附加值,因此,科技的落脚点必定是产业的全过程,通过优化体系的整体作用和协调作用,打通重点环节的关键技术瓶颈。五年下来,体系的效果还是不错的,2013年增加了生猪、果业、虾类3个产业技术体系,不久产业技术体系将扩大到10个,这是很好的证明。”殷欧说。

责任编辑:雍敏
Tags:农业产 责任编辑:萌哒哒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这里的“村官”撑起一片天 [下一篇]“十二五”建成高标准农田4亿多亩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