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郊区织密权力“围栏”选好管严乡村干部
这里的“村官”撑起一片天
本报记者 刘亮明

阳泉市郊区当选的村委会主任举行集体履职承诺仪式。资料图片

游客在阳泉市郊区西南舁乡咀子上村采摘山楂。资料图片
“俺村一会儿是郊区数一数二的红旗村,一会儿是远近有名的上访村。为啥?根子还不都在乡村干部身上。”在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瀑里村,一见面,“老上访”王小同就来了个“竹筒倒豆子”。
前些年,瀑里光村办企业就有10个,曾被省市评为小康文明村,是郊区数一数二的红旗村。“2012年,村两委换届,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想起一出是一出,政策、规矩在他脑子里就是个零:有一年,他82天就花了4.7万元汽油钱,整天给小轿车喝汽油能用那么多吗?还不是胡吃乱喝给汽车背了鬼。”王小同反问道,“你说村民该不该‘告状’?我们上访跑太原、北京,哪年不得十几次,哪次不是十几人、几十人?”
“这会儿我还不是个我,为啥不再跑太原、北京了?因为新一茬村干部做事、花钱都和大伙商量商量。”王小同说,去年11月,村里要引进阳泉市养老建设项目,村干部严格按规矩办,挨门挨户讲补偿政策、征求意见。结果前期扫障涉及的300多座坟墓的搬迁,这么难的事两个月就办妥。“你说老百姓是不通情,还是不达理?关键是,可别拿‘芝麻官’不当事,闹好了能撑起一片天,闹不好就得乱下一大片。”
“乡村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决策部署的最后一米。这一米很要命,就像一根水管,上面再通畅,这一米生锈堵塞了,水就浇不到田里,庄稼就长不好,百姓就有怨气,就直接损害党的形象。这一米的关键就在乡村干部。”郊区区委书记苏秀瑞说。
这很要命的最后一米怎么打通?如何才能让乡村的“村官”撑起一片天?阳泉郊区按照山西省委、阳泉市委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选好、用好、管好乡村干部的新途径,促进乡村治、百姓安、农民富,初步打造出“六权治本乡村版”。
阳泉郊区的探索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国内多位基层治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前去考察。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李中元认为,如果说,在山西发生塌方式腐败的创痛中,山西省委推出的“六权治本”之策——依法确权、科学配权、制度限权、阳光用权、合力监权、严惩滥权——在省市县层面吏治中已取得成效的话,那么,阳泉郊区探索的意义则在于探寻乡村党建和吏治的有效途径,扎紧制度“笼子”,避免“牛栏关猫”的制度缺陷,从源头上铲除腐败土壤,上下贯通,净化政治生态。
责任编辑: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