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杰 本报记者 杨丹丹
4月9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大柏店小卫庄,李德芝的家中正在开队长会,讨论算账事宜。现场气氛很热烈,“再多给我50亩,我保证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队长周德好有点迫不及待。
“老周,我相信你能力,但是田多了你也照应不过来,听我的,先管100亩地。”李德芝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千亩农田春耕大局运筹帷幄。
春耕才开始,怎么到了算账这一步?
一分钱学费没交,跟着农业专家学了八年
李德芝今年62岁,手下管着几十个劳动力,流转土地1200亩。他告诉记者,自己在1995年就开始承包了近80亩田地种水稻,20多年过去,最大的感触还是“如果不跟着市场走,打一副好算盘,赚的钱可能还没成本涨的多”。
过去,一亩田算上水费、人工费、农资等费用,成本差不多要500多元钱。“稻子才卖8毛一斤,风调雨顺季节一亩田最多能赚300块钱。”李德芝说。
在当地人眼中,老李的学问大着呢。原来,2003年李德芝的女儿去合肥求学,他去陪读期间住在省农科院附近,找到当时农科院植保所的负责人,跟在专家后面,管理农作物。这8年时间,李德芝学会了土壤改良培育、旱稻种植、科学除草等“拿钱都学不到”的多项技能。
2011年,李德芝回到小庙镇,一口气流转了700亩田地,专业从事水稻种植。
责任编辑: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