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危旧房拆除后的旧木料,被遗弃的、有上百年历史的石碾、石水缸、石磨盘,农民家中用的瓦罐……这些“废物”被集中利用起来后,在他的150多亩苗圃里,做出了吸引城里人的“乡愁”文化。 “我这是在废物利用上进行创新。”4月15日,重庆可宜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天贵,带着记者参观他的“乡愁”作品,“这些老家什,会把游客带回到数十、甚至上百年的农村记忆中去。” 市场变化“逼”出的供给侧改革 陈天贵本是做园林工程的,为了形成苗木供应与工程一体的产业链,两年前,他到沙坪坝区凤凰镇的胡南坝村,流转了一片土地,建起了苗圃。 然而,当苗圃建起来后,由于建筑市场的变化,园林工程项目减少,对花木的需求也锐减。栽种在地里的各种花木,虽然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但也只能在苗圃里等待。 “这也是供给侧出了问题,需要改革哟。”陈天贵说,如果不进行改革,仅每年的农民土地流转金、苗圃的管理费用等,都是公司一笔不小的负担。 然而,就是一个苗圃,如何进行改革呢? “经过一番思考,再加上搞了20余年园林工程的经验积累,我想到了一条路子:延伸苗圃里花卉苗木的观赏、休闲旅游功能,把苗圃改造成一个精致的观光休闲旅游园。”他说。 
利用“废物”打造“乡愁”文化 陈天贵的苗圃虽然距离重庆主城区仅有半小时左右的车程,可如果只是一片花卉苗木,无论做得好精致,也吸引不了多少游客。 “如果做出文化味,那就有吸引力了。”他说,“我也是农村人,儿时在农村见到的那些看起来很土,但却散发着泥土芳香味的东西,至今还是一种忘却不了的美好记忆。” 要做出精致的“乡愁”味,最好是用承载“乡愁”的材料。做园林工程时,陈天贵发现,在拆迁过程中有不少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危旧房的“老家什”,被丢弃掉了,这些材料正是有“乡愁”记忆的材料;在农村,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打谷磨米等实现机械化,一些有上百年历史的碾米石滚,大大小小的石水缸,石碓窝,石磨盘,以及存旧的瓦罐、瓦缸等,都被废弃、散落在农村里。 “把这些‘废物’收集起来,结合园林艺术,重新安置在这苗圃里,不就是把‘乡愁’记忆搬到了这精致的园里来了吗?”陈天贵说,“于是,我就到处去收集‘废物’,运到这里来,用这些材料,在苗圃里的一些空地里,布置下既蕴含园林艺术,又能让游客置身体验的农村生活场景来。” 记者在这150多亩面积大的精致游园里,见到有三块石头垒的柴火灶;有用磨盘、石滚镶嵌的引水槽;有用从危旧房上拆下来的旧木料修建起来的休闲长廊;有用瓦罐瓦缸制作出来的艺术品…… “在苗圃里植入‘乡愁’文化后,改变了苗木的供给方式,使‘待嫁’的花卉苗木,走向了另一个消费市场,产生了效益。”陈天贵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