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为留住全村人的乡愁记忆 沧州一农户自建“村史馆”
2016-04-12   来源:大同农批网  作者:魔虎骑   字体:【 】  浏览:36次   评论:0

文/图:郭庆峰

看着周边的村庄,经拆迁改造后,变成一栋栋高楼,沧州市新华区小赵庄乡芦家园村一农户开始“抢救性”保护那些具有乡土记忆的老物件,并自筹资金30万元,把自家3栋老宅打造成芦家园“村史馆”,把人们的“乡愁”永远地保留下来。

步入芦家园“村史馆”,让人一下回到了过去的那个年代。从生产用的耠子、耧、犁、耙,到生活用的簸箩、食盒、马勺、织布机等,再到芦家园村孙氏、张氏、齐氏、曹氏等几大家族的历史,每踏进一个展厅,犹如翻开一部农耕文化的变迁史。

芦家园“村史馆”的主人是孙振安兄妹三人。说起建设这个“村史馆”的初衷,今年47岁的孙振安眼圈泛红,一下陷入痛苦的回忆,说话的声音变得沙哑和低沉。

2014年11月9日,孙振安的老父亲意外去世,孙家陷入悲痛。“老爹厚道耿直,人们都称呼他‘傻爷’。”孙振安称,老父亲突然离世,让他们无法接受这一现实。

孙家兄妹孝老爱亲,这在远近是出了名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尽管孙振安和弟弟孙建成家立业后都分开单过,但是兄弟二人的房子都与父母的房子相互贯通。“父母的房子在中间,我和弟弟孙建的房子一前一后,三栋房子相互打通。”孙振安说,“之所以这样盖房,就是想守在老人身边,照顾起来方便,多伺候老人几年。”

父亲的突然离世,对孙家人打击很大,兄妹三人经常回到父亲住过的老宅,追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孙振安坦陈,最初的想法是,该如何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芦家园村位于沧州市城乡结合部,这些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很多农民都离开故土,在市里购置了楼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孙家也不例外,兄妹三人都在市里买了楼,并把父母接了过去。而孙振安和孙建两栋闲置的老宅也租了出去。

父亲去世后,孙建找到孙振安商量:“哥,咱这老宅不出租了,建个村史馆,你看周边村庄拆迁,都把乡愁记忆拆没了,咱建村史馆,把乡愁记忆留下来,给大家留个念想。”孙建的提议,得到孙振安的认可,随后兄妹三人开了个会,把这事定下来。

2015年的大年初二,人们还在走亲访友过节,而孙氏兄妹在为“村史馆”筹建忙开了。当天傍晚,孙振安正穿着件破衣服、戴着口罩,整理征集来的老物件,这时村民苏洪军凑了过来:“大过年的,你这是干啥呢?满脸是灰的看不出你人来。”

当孙振安把建“村史馆”的想法和意义向苏洪军说明后,老苏给他竖起大拇指,并凑到孙振安耳边说:“俺家有好东西,你要不?”苏洪军的话引起孙振安的兴趣:“啥好东西?”“你等着,我给你拿去。”时间不长,苏洪军匆匆返回,拿出一个小木盒,打开小木盒,孙振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放着整个芦家园村的老地契,足足有30多份,有的地契能追朔到乾隆三年至民国的各个年代。”

乡亲们的支持,更坚定了孙振安兄妹建设“村史馆”的信心。“即便再难,耗费再大的资金,我们也要把这件事干好,不然都对不起支持我们的乡亲。”孙振安说。

为把芦家园“村史馆”打造成一个亮点,孙家兄弟还不断前往“美丽乡村”的典型示范村参观学习。黄骅市的小堤柳庄村,东光县的小邢村,南皮县的寨子村,都曾留下过兄弟二人的足迹。直到2015年底,芦家园“村史馆”基本建成完工,而建设这个“村史馆”,连同装修再加征集老物件的费用,总共花费了近30万元。

尽管建设“村史馆”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资金,但孙家兄妹都认为“这个钱花得很值”。孙振安说:“这能留下乡愁记忆,能留下村庄的胎记,这是拿钱买不来的。如果不建‘村史馆’,过去那个年代的一些老物件,都会随着村庄的消失而消失。”

泥腿子记者了解到,目前,芦家园“村史馆”已经成为沧州市博物馆共建单位以及沧州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沧州市新华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教育基地。

泥腿子记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Tags:全村人 农户自 史馆 责任编辑:魔虎骑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为了个桃,沧州泊头市这位辅警连.. [下一篇]一把钥匙能开一把锁,但献县张大..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