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中旬以来,梨产区的黄冠梨陆续采摘上市。然而自黄冠梨上市以来,价格却一跌再跌,看着不断下滑的梨价,农民的心凉了半截。 据了解,自7月中旬黄冠梨上市以来,收购商的收购价格由原来每斤一元,变为现在的每斤0.65至0.75元。即便是这个价格,收购商还相当挑剔,每个黄冠梨的个头必须足够半斤。这样的价格和标准,对于农民来说已是微利,这还没算劳动力成本,如果算劳动力成本,基本是不挣钱,但是不挣钱也得卖。
很多农民坦言:“不卖不行,家里几百棵梨树,都在这一时间集中上市,如果自己销售,还不得猴年马月。”因此即便价低,农民只能忍痛割爱。尽管价低而且收购商挑剔,但每有收购商到来,农民蜂拥而至。
我们经常抱怨农产品价高,但是价高的农产品中,农民又能得到几许?当然中间商不会做赔本的生意,也都抱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那么,这个钱都让谁挣去了呢?咱还以梨为例,一个梨从田间到超市或市场,这里有运输成本、中间商的利润、进超市或进市场需要缴纳的各项费用、零售商的加价,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加在一起,一个梨才能到消费者手中。而通过这层层扒皮,价格可能已远远超出一个梨本身的价值。
最终导致农产品的两端,农民喊梨贱,消费者喊价贵。这是个怪圈。如果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农业才能大跨越。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