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返乡创业,种植水果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憧憬着田园梦,都希望做一个小而美的水果品牌,技能养家糊口,又能实现情怀。可现实是,中国绝大多数水果品牌做了很多年,依然不温不火。 什么原因?怎么解决?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经验。 
锦囊一:抱团取暖,主推“一区一果品” 所谓的“小而美”其实也是“弱而散”。现在在农村承包土地种植水果的大都规模较小,500亩以上的都非常少,上千亩的就更屈指可数。规模小就产量小,市场占有率低,品牌影响力弱,一般也就在当地小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想有大的作为其实很难。 对于水果零售店来说,虽然他们很乐意销售本地水果,但进货时偶尔会看水果品牌,但最重要的是果品品质和性价比。 有着21年的品牌管理经验的和君咨询合伙人王洪波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水果著名品牌也不多,世人熟知的仅有橙子中的美国品牌“新奇士”,奇异果中的新西兰品牌“佳沛”等,“果品打造品牌确实难,市场上‘叫得响’的几乎都是以产地为主标签的果品,像赣南脐橙、砀山梨、新疆葡萄等,褚时健的‘褚橙’和单传伦的‘传伦’葡萄也只是少数特例。” 在果品行业,产地属性非常重要,这是品牌的支撑和基础。王洪波建议,市郊果农的市场化之路不妨另辟蹊径———跳出单打独斗拼品牌的传统模式,“抱团出击”打响“产地”名头,以扩大影响力和销路。 
上海市农林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状况,目前正大力推行“一区一果品”建设,如浦东(南汇)水蜜桃、嘉定葡萄、奉贤黄桃、金山蟠桃、松江水晶梨、青浦枇杷、崇明柑橘等特色产品,成效显著。 锦囊2:开专卖店:变渠道为品牌 目前,上海果树生产面积已超30万亩,年产鲜果约34万吨,本地市场占有率为20%左右,果品销售年产值达22亿元。要把这34万吨的果品卖完,拓展营销渠道也是市郊农民的一大难题。 在王洪波看来,本地果品“触网”上线并非销售的最优选择,“数据显示,上海人均一年的水果消费量为60公斤,网上购买的量只有约3公斤/年,占总额的5%,网上销售的市场空间很小,绝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习惯眼见为实,挑新鲜的按需购买。” 
近来,申城很多菜场开办了崇明特产商店,里面有来自崇明的水果、蔬菜、鸡蛋、土鸡、鸭、水产品等,这种“商品集纳+门店销售+地域标签”的结合是业界较认可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之一,“渠道做强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品牌,只要东西好,‘崇明牌’农产品的名号会越来越响。”一位品牌专家如是说。
锦囊3:组建行业协会做农民经纪人 “我们的农民相对比较累,种植、施肥、采摘、销售,甚至是运输、售后等都要自己动手。”王洪波说,在欧美等国,行业协会会帮农民将产业链中的一大部分工作承担下来,制定标准、打造品牌、寻找销路、谈判价格、运输布货等等,都由协会这个“大管家”和经纪人操办,“这些不是农民的强项,农民只需固守在土地上,种出好产品。” 
对此,上海市农科院林果研究所所长叶正文建议,申城林果行业应该推行“政府+行业协会”的模式,“现在政府每年都会举办多场农林产品推介会,为农民和企业提供营销平台和机会,效果不错。”他说,最终应该组建行业协会,或在现有农业合作社基础上组建公司,把农民不擅长的品牌建设、营销和市场推广工作转到行业协会,推出并合力维护共有品牌。 (参考文汇报部分资料整理) 编辑:瑞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