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地区,由于雨热不同期及积温不足的影响,导致农户在玉米种植前期雨水不足,或者是土壤温度低,玉米种子不能正常发芽,造成烂种或是干种,而后期由于部分地区积温不足,导致玉米不能正常成熟,给玉米生产带来了较大的障碍。 为此,农业科技工作者引入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通过地膜覆盖栽培,能够起到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在前期玉米生长过程中,通过地膜覆盖,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温度3-7℃,保证玉米正常出苗。而在后期,地膜能够保住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同时能够能将增加积温,保证了部分山区玉米的正常成熟。可以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为西南冷凉山区的玉米栽培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它也被称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温饱工程”。 
但是,地膜覆盖也给农田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那就是地膜残留。农用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难降解,残留的农膜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破坏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给农业带来损失。 1、难降解,破坏土壤结构 目前大面使用农用地膜为聚乙烯材制,难于分解,在土壤中残留时间可长达几百年。农田残膜对于土壤形成良好的物理结构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对于土壤良好理化性质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大量农用残膜的存在,破坏了土壤的原有结构,使土壤失去了保水保肥特性,严重时会引起地下水难于下渗和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造成农作物减产。 2、农用残膜严重阻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由于土壤结构的变化及土壤肥力水平的降低,造成农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影响正常的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主要表现在种子发芽困难、生长势弱、抗逆性弱、产量低、品质差等方面。同时残膜的存在会造成灌水和营养不均,影响农作物正常的吸收和生长。 3、对畜牧业产生危害 农田残膜缺乏集中统一处理,在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中残留时间长,与各种饲草混杂造成家畜误食,引起牲畜消化道疾病,甚至造成死亡,给养殖户带来损失。 4、残膜污染农村生活环境 农田残膜难分解,在生活环境中存留时间长,加之农村对残膜没有进行专门处理,因此残留的地膜对于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有较大阻碍。同时,残膜部分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及重金属渗入地下水,对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构成威胁。 
目前我国农田残膜量高,不易降解、回收成本高导致年回收量小是导致农田残膜与日俱增的根本原因。 可降解膜30天左右即开始降解,不能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
虽然国家在部分地方正在努力推广生物可降解膜,但是一方面生物可降解膜成本高,种植玉米本身比较效益就低,增加地膜成本农民不愿意使用。另一方面,可降解膜在生产中表现出过早降解,不能够起到保温、保墒及增加有效积温的作用,因此农民也不愿意使用。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多多转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