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6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海南看望了中国农业的两位泰斗,一个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个是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程相文,河南郑州人,河南省鹤璧市农科院名誉院长。他如今80岁高龄,仍然从事玉米育种工作。在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53年时间里面,共获得47项科技成果。引进和选育了39个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由他主持育成的玉米新品种“浚单20”在200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玉米主导品种,“浚单20”目前已成为河南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加社会效益150多亿元,成为玉米育种界的神话。 浚单20,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程相文在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53年时间里面,他舍弃了郑州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到浚县,母亲生病去世不能尽孝,妻子孩子生病不能照顾,科研工作奖金他用来继续搞科研,上级给他副处级领导的官也遭拒,他一心只为玉米,只为玉米育种事业。 1963年,程相文从中牟农校毕业后,放弃了郑州的良好工作环境,来到了偏僻的黄河故道浚县。当时的玉米种植杂交种普及程度并不高,多数农户种植的玉米品种为农家种或地方品种,甚至有的农民还将杂交种留种第二年使用,造成玉米单产低。在一次下乡调研中,农民找到他,说你是农业专家,能不能研究一些品种,让我们玉米多收几十斤。面对此种情形,他竟无言以对,只能独自跑到玉米地里面痛哭一场,但同时也暗自发誓,一定要培育出高产的玉米品种,为农民增加产量。 程相文在田间给玉米人工授粉,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从此,他便开始了玉米育种的漫漫创新之路。先是从收集玉米资源开始,1964年初,他寻访了全国10多个省区50多家科研单位,向他们收集玉米种质资源,每获得一份新的玉米种质,他便是如获至宝般。为了加快玉米育种工作的进程,在1964年秋,程相文和同事带着收集来的玉米种质资源,在辗转了20多天后,来到了玉米冬繁地海南三亚崖城。而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他再也没有回家过过一个春节,每年的春节他都在海南与玉米为伴。初到南繁基地,基础条件差,一间茅草屋就是他的办公室,有一年化肥紧缺,为了能够给田地里的玉米追上肥,他硬是到附近一家医院挑粪,由于劳累过度,倒在了粪坑里面。醒来后,咬牙继续干,一直到玉米苗全部追上肥后,他才松气。 在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几十年中,他和家人聚少离多。1987年母亲去世,他正在海南田间给玉米授粉,闻听噩耗的他仍然没有放下手上的工作,继续为玉米授粉,因为玉米花粉生活时间短,人工取下后必须及时授到雌花上。在工作干完后,才在田间号啕大哭,面朝家乡磕了四个响头。而对于妻子,他同样也有难以释怀的遗憾和伤痛,妻子中风偏瘫,完全失去生活的自理能力,为了玉米育种事业,他未能照顾病床上的妻子,甚至在妻子去世时也未能见最后一面。而自己的女儿小时生病,由于当时正值程相文玉米人工授粉时节,来不及送女儿及时就医,导致女儿右脚落下残疾。 正是源于程相文对玉米育种事业的这份执着,这份“痴”劲,从满头青丝到两鬓白发,程相文付出一生心血繁育和推广了39个玉米新品种,其中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有12个。他培育的浚单20目前已成为河南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浚单系列玉米品种在河南、山东等北方8省区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收粮食1130万吨,增加社会效益150多亿元。被农民亲切的称为“致富财神”。 程相文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程相文,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201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河南调研旱情时到鹤璧市农业科学院视察,在那里,温总理讲了两个忘不掉,一是老程忘不掉,二是“”“浚单”忘不掉。并为浚单系列玉米种子取名“永优”,希望我国玉米育种家育出的玉米种子品质永远优秀,在与国外种子的竞争中永远保持优势。
可以说,在水稻上袁隆平为杂交水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玉米上程相文也是功勋卓著,值得我们敬仰。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大农民昭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