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临储收购政策是指对农民收获后脱粒晾干的玉米,国家以一定的最低收购价进行收储。这一政策自2008年开始实施,目的是为了保证玉米的种植面积,刺激种粮积极性,保证农民的种粮利益。而其中最最主要的目的则是要保证玉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为一个产业的丢失,将给国家稳定和国民经济良好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百度搜索。
说玉米产业之前,先来简单讲一下中国大豆种植业的“沦陷”故事。在我国的东北大豆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已经锐减,许多种植大豆的土地改为种植玉米,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6年我国大豆的产量将会减少到1100万吨,而预估我国2016/2017年大豆进口量为8500万吨。即是说我国目前的大豆消费需求将近90%来源于进口,可见我国大豆的种植已经是处于“沦陷”中。 
大豆的“沦陷”归集起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国产大豆与国外转基因大豆比较,农户种植田间管理繁琐,生产成本高,受制于价格及产量因素,农民种植大豆的效益完全不如玉米,所以农民不愿种植大豆。其次是加工环节,除东北油脂企业还有国营以外,俗称中国油脂加工的最后一个“堡垒”,沿海一带加工企业基本已经被外资控制,他们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更愿意接受来来自国外物美价廉的进口大豆。我国虽然禁止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但却没有禁止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转基因大豆较国产大豆除价格低之外 ,还有出油率高、品质好等优点,这也是加工企业愿意选择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另一个原因。第三是与我国的进出口制度有关。大豆是我国加入WTO之后首先开放的第一个粮食作物,对进口大豆门槛限制较低,目前对进口大豆只征收3%低关税,没有过渡期及进口限制等规定,从而造成国外大量价格低廉、出油率高的大豆出口到我国。 
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导致农民不愿种植大豆,加工企业不使用国产大豆,最终使得中国的大豆种植业全面萎缩,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但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谁也不愿意将自己吃的东西掌握在别人的手里面。 因此为避免玉米产业重蹈大豆覆辙,国家从各方面制订政策保证玉米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发展玉米生产,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玉米单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保证玉米的稳产。其次是实施种粮补贴,以及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等,保证农民的种粮利益,刺激种粮积极性。第三是实施玉米进口配额制度,严格控制玉米的进口量。 然而在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召开媒体通气会,将我国的玉米临储收购价保护取消,玉米价格将转向市场定价,种粮农民利益保证实施价补分离。这标志着我国自2008年开始实施的玉米临储收购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那如今取消这一政策是不是说该政策就是失败的呢?答案当然不是,2015年我国的玉米播种面积达5.7亿亩,玉米产量2.2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6.14%。可以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玉米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如今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正是表明我国玉米产业有底气可以完全走入市场经济中来,参与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