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我国的扶贫力度大、覆盖范围广,形式多样。一些地区正在政策的扶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当地人们的积极努力下,结合本地区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合理规划、精心布局,终于摆脱贫困,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道路。然而有些地区,不管怎么帮扶、如何推动,都很难摆脱贫困,为什么?究其原因,除了地区地理环境和资源劣势外,想必思想的局限也是脱贫的一大障碍。 
之前有过报道,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一个叫盘兔的山村,离首府南宁车程不到200公里,却是广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过去,基础设施被认为是盘兔村这样的贫困地区最大“短板”。但经过多年扶贫,“如今有的屯通了路,依然不见起色。”当地一位贫困村村干如是说。 政府的支持不可谓不大,扶贫干部的工作不可谓不认真,然而,许多“老牌”贫困村的贫困户,陷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困境。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问题:一、没钱也不外出打工,因为身体不好、孩子要照顾、在外吃饭吃不习惯;二、在本村资源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发展种植业赚了一点钱,立马花个精光,不考虑下一步投资;三、越穷越生,认为孩子多了可以赚钱养活自己,实际上外出打工的孩子自己的温饱问题都勉强能解决。 就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生存,一年又一年,没有走出去见过外边的世界,没接触过除自己身边常见的事物之外的东西,思想禁锢,安于现状……是这些贫困地区通病。不能摆脱贫困的根本有时候并不是硬件的不足,而是“思想的贫困”。一个人若没有从内而外的主动脱贫的自我意识,那么外界任何的敲击都不能使其觉醒。 对于扶贫,有针对性的调查当地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方案和计划,不仅仅局限于硬件,而是从思想上斩断穷根。文章中提出改善盘兔村现状的一个“长期规划”,比起整体搬迁,让孩子接受教育,一代代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意识到当地的贫困,产生改变的想法,这或许才能完成真正的脱贫。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更多咨询查询农市365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