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由62%的淀粉、19.2%的蛋白质及纤维、15%的水分和3.8%的玉米油构成。在北半球,玉米一般在4-5月播种,6-8月是关键成长期,9-10月进行收割;在南半球,玉米一般10-11月播种,3-5月进行收割。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号的玉米生产大国,也是第二号的玉米消费大国,消费量的90%以上靠国内生产,玉米进口量每年在数百万吨,进口来源国主要是美国、乌克兰等。我国是一年四季都有玉米生长的国家,北起黑龙江省的讷河,南到海南省,我国玉米种植区呈现带状分布,包括东北平原、黄土高原、湘鄂西部山地、四川盆地周围山区、云贵高原等地区等。 当前,我国玉米产业链上主要有种植户、经纪人、粮站、烘干塔、玉米收储库点、大型贸易商、用粮企业等主体,各主体角色如下: 
经纪人:经纪人一头连着种植户等玉米供给方,一头连着收储库、用粮企业等玉米需求方,依靠买卖差价赚取收益。经纪人一方面对种植户要全额付款,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贷款收购则有资金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对需求方则面临着玉米收购期间价格波动和玉米质量变化的风险,是玉米产业链里的润换油,但也面对着很高的风险,大多只是作为副业。 粮站:粮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实行了票证制度,从化工、机械、煤炭、粮、油、布、肉、蛋,到烟、酒、糖、茶,都实行按人发票、凭票供应,而粮站一方面从农村收购粮食,另一方面向城乡居民凭票供应粮食。如今,粮站早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经历了体制改革,既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的企业,也有个人独资、个体性质的粮站。目前,粮站职责灵活,既有收储农民余粮,调剂余缺,为国家储备备用粮,又有粮食购销,搞活粮食流通,为周边农民提供清杂烘干、粮油兑换、储存、销售等服务。 
烘干塔:狭义的烘干塔是粮食烘干设施,广义的烘干塔是拥有烘干塔的粮食贸易商。目前在粮食主产区大量的粮食贸易商都有自己的烘干塔,他们一方面从种植户手中直接收购湿玉米,另一方面烘干、仓储、销售赚取差价,是玉米市场上重要的产区贸易商。 
玉米收储库点:我国粮食储备古已有之,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粮食储备思想,并逐步形成了“积谷防饥”的储备政策。到今天,2016年之前玉米收储主要有两股力量,一是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负责的中央储备粮收储,二是受国家临储政策影响的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进入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至此,收储市场上只剩下负责中央储备粮收储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库及其代储库。但是由于前期玉米临储政策造成的约2.5亿吨玉米库存,以及中央储备粮的轮库需求,使玉米收储库成为市场上重要的销售力量。 
大型贸易商:当然,前述的经纪人、粮站、烘干塔、玉米收储库点都可算是中小贸易商,此处的大型贸易商是指做玉米跨省贸易的贸易商。一直以来,我国玉米市场都是北方运往南方,催生了北方贸易商和南方贸易商两大群体。北方贸易商从以东北地区为主的玉米主产区收购玉米,运往南方销售赚取差价。南方贸易商与南方各地饲料企业等用粮主体有着长期的业务合作联系,具有销区信息优势,这是北方贸易商所不具备的优势。因而北方贸易商的玉米到港后大多并不是直接卖给用粮企业,而是卖给南方贸易商,由南方贸易商完成到港后的物流及销售。 用粮企业:玉米不仅是人们的口粮和“饲料之王”,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市场上需求玉米的企业主要有三类,分别是食品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作为食品自然无需赘言,作为饲料原料玉米是最重要的能量饲料来源,而玉米深加工潜力更大,可加工成的工业产品达3000多种,玉米深加工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食品、医药、材料等行业,随着加工层次的不断加深,形成了玉米经济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