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现在的大部分农村,很多人都有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子,但苦于没有资金,项目冷启动基本上不可能,因此一个很好的项目规划或者个人发展谋划就这样流产在资金短缺的现实里。由于农业的回报周期长、效益回报率低、甚至无产业项目支撑、农村信用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很多金融机构出于贷款风险和管理成本上考虑不愿将资金贷给我们的农户。 
由于金融机构不愿贷款,就算愿意贷,设置的门槛也过高,让普遍的农村存在“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贷款贵、还款难”的情况,农户在没有贷款的情况下,很难在农村启动创业项目。尤其我们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在外闯荡多年,有了很多致富路子,也有自己的创业小目标,并有极高的返乡创业热情,在没积蓄的情况下,在回乡无法贷得了款的情况下,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让自己的“小目标”成为泡影。 
当然了,这并不能认为是金融机构的问题,金融机构本身也是盈利性组织,因为其逐利的性质决定其必须得规避风险。而这个风险主要来自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人们的信用意识淡薄,所以银行就不愿意去承担这个风险,不愿把款贷给需要资金的农户。现在在农村设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多半都是为了拦蓄,并不开展贷款业务,就算有贷款业务,在贷款程序上要么需要抵押、要需要担保、要么就是利息过高。 
这样一来,作为农村人来说,贷款基本上不可能。因为要抵押的话,我们除了有三间破屋、两亩薄田、一双赤脚以外,啥也没有,就这点财产作为抵押物,银行不可能十万八万的贷给你,也就无法实现自己创业的梦想。而大部分银行担保都需要具有稳定收入来源或者个人资产雄厚的人员作为担保人,大部分人根本无法找到这样的担保人,就算有人家也不见得就愿意给你担保。而有的人有了抵押有了担保人以后,又顾虑利息太高,每个月要还几千上万的本息,所以不敢贷。诸如此类的这些原因才造成了现在的农村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 
其实不仅是还没有具体实施创业项目的人难贷款,在农村,很多已经在发展种养殖业的农户,他们为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想要到银行贷款也存在着诸多困难,更别说啥都没有的人了。 
目前,在普遍的农村,面对农民或者农业行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而由于在农村经常发生还款难或者借名冒名贷款等问题,造成了农村信用社有很多不良贷款,因此银行在农村才不愿贷款、慎重贷款,甚至不开展贷款业务。 
但是在精准扶贫开展过程中,为了加大对农业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有些金融机构被迫在农村开展了“特惠贷”贷款产品。可这种“特惠贷”又只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就将那些介于贫困边际线上的非建档立卡户排斥在外,想要获得金融扶持甚是困难。而对于多数贫困户来说,由于家庭困难,而且没有创业项目支撑,甚至缺乏发展动力,他们会认为“特惠贷”就是直接发给自己的“扶贫款”,不用再还了。可一打听,不仅要还,而且还要还利息,只不过部分利息由政府贴补时,他们对贷款发展项目的激情瞬间全无。 
可这样一来,就算当前在农村有“特惠贷”的方式让我们的特殊人群可以贷款创业致富,但却存在上述困难,于是,在当前的农村,除了极少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想通过“特惠贷”创业以外,普遍的情况是“想贷款的贷不了,不想贷款的还不了”。 
所以,对于我们外出务工的人员来说,除了极少部分因特殊情况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外,多数都是因为有务工收入被识别为脱贫户,但我们的收入又难以保障,甚至没有稳定的收入渠道,可又刚好超过贫困线,无法享受到很多扶持。因此,对于我们在外务工的人员,要想返乡创业,最好是别抱着“等、靠、要”的思想,一定要积极为自身的发展而努力,首先得定一个小目标,赚不了一个亿不要紧,但必须得存点资金,为有朝一日回乡创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文|山魈 欢迎订阅农记,一个只说我们农村人故事的“大杂院”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