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大跃进时期大肆砍伐林木大炼钢铁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们恣意破坏森林资源,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挑战。而到八十年初,土地刚承包到户时,人们对土地的欲望增强,任何犄角旮旯都要开荒出来种地,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到不治理就没有退路的地步。据此,国家在新世纪之初,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开始在长江和黄河上游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后,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拥护,此后便在全国执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并以“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群众积极自愿地将水土流失严重、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土地用来造林。为了突出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规定了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经济林为辅,即生态林必须在80%以上,经济林在20%以下。 
为了让群众在退耕以后生活不受影响,用粮食补贴和现金补贴的办法让群众积极把低产低效的土地退出来造林。第一轮的退耕还林补贴年限相对于新一轮退耕还林来说较长,营造经济林为5年,营造生态林长达8年。补贴主要是以粮食为主,长江上游地区为300斤,黄河上中游地区为200斤,并补贴现金每亩20元,种苗费每亩50元。当时为了鼓励群众积极自愿的退耕还林,对于补贴的年限还提出了“到期后可根据农民实际收入情况,需要补助多少年再继续补助多少年”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需要退耕而实际亩产粮食超过补助标准的,应相应提高补助标准”的政策。 
可以这么说,当时人们在农业税未取消,在农业上并无任何补贴的情况下,退耕还林史无前例的第一次提出了对退耕农户实行粮食和现金补贴,这对于农民来说,还真是个新鲜“玩法”。因此在当时,响应退耕还林的农户至少在98%以上,只有少部分农户因承包地少,家庭人口多的情况下处于观望状态。虽然8年的补贴并不多,但在面对人们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成天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最懂得该怎样对待土地,所以纷纷拥护退耕还林政策。 
一晃16年过去了,当年退耕的土地已经变成了一片翠绿,山重新绿起来了,鸟儿又回来了,清泉流出来了,空气变清新了,风景美得让人窒息。夏天,在刺拉拉的烈日之下,走进那疏密有间,凉风习习的退耕林里,躺在长满山花野草的林荫之下,呼吸着那甜甜的空气,瞬间,世界变得好安静,心就开始透过斑驳的树冠飞向了蓝田白云之上。 
确实,这份美,在那以“环境换粮“而产量又极为低下的年代,是人们享受不到的一种幸福。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退下了那几分地或者几亩地而受到影响,反而环境越来越美,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这样一个事实告诉我们,退耕还林这项民生工程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农村劳力得到解放,群众生态意识增强,它的历史意义和实现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在当下,当年退耕所营造的生态林暂未获得收益,但并不妨碍人们感受退耕还林带来的好处和美,并无任何返耕的现象存在。对此,国家也顺应了民意,在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的退耕还林。此轮的退耕还林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对营造林种做硬性要求,而且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将退耕还林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脱贫致富项目,可以通过退耕以后发展经济林,以“短、平、快”的林业产业项目缩短效益周期,让贫困户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不过,在此轮的退耕还林中,略显不足的就是补贴相对于上轮来说要低得多。新一轮的补贴是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还草每亩补助1000元,且分三年兑现。与前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相比,上一轮的补助折合现金的话,每亩可以高达3000元左右,所以说这是略显不足之处。不过在小编看来,有上一轮退耕还林的成效做案例,人们对退耕还林的好处是看得见的,补贴高低似乎并不影响人们的积极性,只要在造林质量上得到提升,早见成效,早见收益,人们退耕还林的意愿仍然是激情不减的。 


图文|山魈 欢迎订阅农记,一个只说我们农村人故事的“大杂院”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