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气象系统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安排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气象保障,在农村防灾减灾、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工作的投入产出比达1∶50,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农业气象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我国农业气象情报业务的领域已经从传统的大宗粮食作物拓展到经济、油料作物,拓展到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畜牧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等;还开展了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气象保障服务等专项农业气象预报以及国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预报。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的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遥感信息开展了粮食作物总产量预报,冬小麦估产准确率达95%以上。另外,农田土壤墒情预报、农田灌溉量预报、作物物候期预报、农用天气预报、关键农事季节的农业气象条件预报业务也在进行。针对气候变化,一些省(区、市)气象局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预估、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作物引种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等。 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气象部门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国家-省-地-县四级农业气象监测评价、预报预测业务体系,至2007年底,已建成63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68个农业气象试验站。气象部门与农业部门合作开展了农业干旱监测预警服务、农业病虫害监测预报服务;与林业部门等联合开展了森林草原火险气象服务。各级气象部门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洪涝、高温热害、连阴雨、冷(冻)害、霜冻、雪害、寒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服务,并通过手机短信把预警信息及时发送到当地领导和农民手中。中国气象局近年还加大了雷电防御工作力度,尤其是加强了农村和中小学校的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仅在今年就联合地方投入4200多万元资金,组织开展了全国中小学校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建设,惠及近650所中小学校;山西、甘肃、内蒙古、云南等地气象局将防雷宣传手册直接发放到村民手中。目前,全国雷电监测预警信息网和雷电资料应用分析平台建设已初步完成,能够实现对雷电信息的监测、分析和处理,为各类天气预报业务提供雷电监测预警产品。今年汛期,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了业务运行和服务,共发布雷电预警产品15984份、预警信息304时次。今年1月至9月,全国共发生雷电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409人,减少直接经济损失28958万元。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成果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有组织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并由过去单纯的抗旱拓展到防灾减灾、增加水库蓄水、改善生态环境、森林草原防火扑火等领域,基本达到区域统筹、科学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的要求,已在24个省(区、市)组织实施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形成了基本满足粮食增产需求的人工增雨防雹业务布局,显著提高了人工增雨与防雹气象条件的监测、识别、预报预警和作业指挥水平,能围绕冰雹发生重点县实施跨区域、多防线联合作业,已有30个省(区、市)的1959个县开展了高炮、火箭增雨防雹,保护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仅在2007年,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就增加降水约500亿立方米,减免了雹灾损失约68亿元。 为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村气象信息网员建设全面铺开。气象部门近年来启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信息进村入户”两大工程,建立了1400多个气象服务网站和15000多个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成掌上气象台、乡镇信息终端、农村气象直播系统、气象应急流动广播系统,提供了75种气象服务产品;还组织了农村气象信息员29.8万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