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微语 上期说到,小鲜肉博士大农晨光接过了“大农梦话”的版主权杖,首次亮相(当然指的是写文章)就受到了大农铁粉、尤其是女粉们的疯狂力捧。经济管理学专业、嗜书如命、酷爱黑科技,这些标签同时在一个92年出生的小伙子身上出现,真是惊诧无数男女啊! 大农晨光的思绪在“大农梦话”的王国里纵横驰骋,今天,他的话题是《西北贫民与浙江富商》。只看题目,就会觉得小伙子的思想了不起。来,一起看看他都是怎么思考的?
我童年大部分时间在陕西农村老家度过。虽因年幼不干农活,但看多了农村“一地鸡毛”,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西北农民为啥总是这么穷?  西北贫民:贫困迷茫关于对西北农民贫困的问题,我曾跟这些人交流过—— 农民出身的爷爷说:农村人没本钱没知识,不知道怎么挣钱,一生病就返贫。 队里的乡亲说:给农村人的钱被一些管钱的官儿装到自己口袋了。 农村妇女说:孩子读书没啥用,还给家里增加负担。努力难出头,不如早早去打工。 扶贫办工作人员说:“等靠要”思想也很严重,你来扶贫,他反而顺势躺下不起来。 一个深耕农村的农技教授说:西北贫困标准低,想帮农民的专家很多,稍微勤快愿意学习的人早脱贫了。除老弱病残外,绝大多数人的穷根在思想上。 我的老师在农业经济课上讲:农民贫困的根源在于农业本身的性质 —— 农产品功能、生产周期、产量、机会成本、粮食安全、土地制度、生产规模、政治需求...... 
我也曾在十几地方万贫困户数据和相关文献中试图寻找农村贫困的根源: 精准扶贫数据中致贫原因多样:因学、因病、缺销路、缺技术、无动力...... 贫困是历史、地理、政治综合问题的体现:涉及区域经济的集聚平衡,国家发展分配机制,“吸血鬼”一线城市...... 我也细读过农业经典理论和农业发展模式:从各种增长阶段理论到二元经济模型细分。从土壤肥力保持模式到诱导发展模式...... 这时肯定有人要骂我了:胡扯了这么多,你倒是出个实实在在帮农民脱贫的主意啊!? 我暂时不能把复杂的贫困问题理解透彻,也并不知道如何迅速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但是我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改变自己比改变大环境容易。 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西北人,西北人该有的和不该有的毛病我都有。物质的穷是暂时的,精神的贫是一辈子的。西北农民的贫困可能真的跟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 改变自己总要有个方向,而现在恰好有这么一个最值得我们西北农民学习的对象 —— 浙江商人。  浙江商人:藏富于民30多年前,浙江人跟西北人很像:少资金、少项目、少团队、少资源,而且浙江人更缺土地。30多年后的今天,浙商(当年也曾是农户和小市民)已经变成中国最活跃、最富有的商帮,闻名全国的民企巨商比比皆是:周晓光、马云、鲁冠球、宗庆后、陈天桥......反观西北人却还躺在床上睡觉,为什么? 为什么从浙江调来一个市委书记王永康,就能短短几个月把西北第一城——西安“折腾”得变了模样? 直到我去浙江,接触了许多浙商,进入了真正的浙商生态,才稍微理解了浙江人凭什么走在时代的前列。 1. 重商思想 西北地区少港口,深居内陆地理封闭,民间经济不活跃,人们或多或少都有小富即安,安土重迁的思想,对铁饭碗有种别样的追求,瞧不上做营销做生意的人。 以西安为例,很多小商铺和秦岭北麓的农家乐都是从浙江、河南、江西等来打拼的人承包的。而本地的城里人挤破头争着去考铁饭碗国企公务员,农村人除了想托关系让政府给安排个工作,就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发展没什么兴趣。 浙江人不同,他们“重利重商”的思想很浓。 民间有言:走在浙江大街上随便扔个砖头砸到的可能就是一个小老板。浙商不是一开始就会做生意,而是地太少人太穷让他们“穷则思变”,四海为家的浙商秉性让他们无视地理困难。浙江人有钱的办企业做老板,没钱的出去打工攒资本做老板,有稳定工作的一边上班一边合伙跟人开店。在浙江,企业就是人的名片。 2. 家庭为本 西北民营企业给我的刻板印象是:裙带关系规模小,管理混乱效率低,坑骗员工不守信。挣了钱总想独吞利益,跟着做事的眼红使绊子。我在生活中就见过到两例因为亲戚妒忌使绊子把企业生生整垮的例子,“可以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事例比比皆是。在我的观念里,家族企业和成功企业永远是站在对立面的。 但浙商的成功很大部分要归功于家庭和团结。我在浙江见到的企业无一例外很重视家庭关系,甚至有70多人共居一处的文明家庭,共同经营一家市值上百亿的民营集团。亲戚家人是满足创业初期融资、节流、合伙人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但又要避免任人唯亲的问题。 方太厨具董事长茅理翔也强调过:私营企业不搞家族制不行,完全家族化也不行。企业做大了总有各种亲戚来求着安排干部职位,茅理翔也因此向母亲下跪,并顶住压力规定不许亲属担任车间主任以上的职务,选贤举能,把方太厨具越做越大。 浙商协会、浙江各级商会对浙商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浙商内部流行私人资金拆借,从来都把向银行贷款作为最后选择。俗话说同行相克,但浙商从来懂得利益均沾不会互相拆台。 反观咱西北人,不但大男子主义严重处理不好家事,就是同行出了事,不但互不相帮,还等着看别人的笑话。西北老板生意周转不过来,周围人隔岸观火,从银行借不到钱,最后被高利贷逼得跑路的也不在少数。 3. 从小做起 我有个兄弟,大专毕业后在家待业玩了一年游戏,我给他指了几条路子也不见动弹。问他为啥不照着做,他说:“你说的办法不行,别人家刚毕业就能挣大钱,现在阶级都固化了,我这样的根本没有出路。”后来我在贫困村见到的很多年轻人也是抱有这种思想,看到网络上富二代的奢靡生活,“无产阶级做资本家梦”,甚至开始逃避劳动放弃努力了,机会放到眼前都无动于衷。 
浙商的理念就是“微”利是图,国家能开放给民企的一般是不影响国家命脉的产业,换句话说就是民企很少有资格经营暴利行业。那浙商民间资本反而更加活跃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有“微”利是图的经商观念。不管是服装、皮毛、小挂件,浙江人从打工做起,改造产品,优化流程,学习营销策略......一步步把事情做大。创业的开头总是难于想象,几年后膨胀的速度却常常超乎想象。 高一(2)班有50个人,张西北排40名,李浙江排45名。 张西北说:“前几名一直是那么几个,咱天赋不够底子差,学习了也超不过别人,干脆不学了。”李浙江不这么想:“排在最前面的那几个我暂时比不上,但我也不一定比他们差。现在别的不想,先超过张西北再说。” 结果李浙江一点点慢慢挪到了班里前几名考上了好大学,张西北依然是垫底的几个人。 4. 善于创造 人们常常讽刺有一种鸵鸟型干部,遇事把头埋到沙子里。其实西北人包括我自己都或多或少都有点鸵鸟性格。遇到问题总喜欢讲客观原因:“这个弄不了,那个没条件,这事没法办。” 人比动物强就强在会使用工具。有困难的时候我们总是借口没有解决工具,而浙江人会想着如何去配置资源、创造工具。 而财富是怎么来的?人创造出来的。 说起财富,它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 其实每个地方的人都有缺点也有优点,东南人、西北人都只是个象征意义。这次我也是想来帮助不知道如何致富的农民朋友打下一点思想基础。有人说农民想脱贫越来越难,其实在我看来反而是越来越容易了。下次会给有兴趣的读者分析一下财富的本质,富人是如何挣钱理财的, 让大家了解农民从穷人变小康的两个最根本途径,而【大农圈】就是农民手中最趁手的致富武器。 大农圈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