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石板路,潺潺溪流水,袅袅炊烟舍,绵绵风雨桥,悠悠古道风,浓浓民族情。”沿着马鞍桥走进普洱市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旖旎的乡村风景尽收眼底。 “那柯里”为傣语发音,有小桥流水、沃土肥田、岁实年丰、理想家园的意思。那柯里村是一个以傣族、哈尼族、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寨,经济来源以旅游服务、茶叶和养殖业为主。近年来,那柯里的建设始终依托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资源,坚持“生态立村,绿色发展”的理念,打造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式村庄。 
马帮驮来的古镇 那柯里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宁洱县现存较为完好的古驿站之一,保存有茶马古道遗址——那柯里段茶马古道、百年荣发马店、那柯里风雨桥,还有当年马帮用过的马灯、马鞍等历史遗迹、遗物,是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店里物品的陈设依旧如昔,店内的物品都有自己的故事,石水缸、油灯、马驮子等等,都记载着荣发马店百年来的历史,让它成为我们村不能忘却的风景。”80岁高龄的店主李天林对记者说道。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那柯里驿站曾接待了无数过往的马帮。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时至今日,这里仍保有许多历史遗迹,成为了当地的有名景点,充满了古道文化、驿站文化和马帮文化。 为重现当年那柯里茶马驿站兴盛繁荣的景象,充分发掘那柯里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和马帮文化,同心镇党委、镇政府整合各级项目资金,完成了茶马古道恢复修缮,建成和修缮实心树、连心桥等17个人文景观旅游景点。 依托旅游业脱贫致富 据悉,2007年“6·3”地震导致那柯里村民房严重受损,在恢复重建中镇党委、镇政府秉承规划先行、统筹建设的原则,按照打造生态乡村旅游进行定位,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从村庄规划入手,采取“统一规划,分户自建”的重建模式,把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严格按照“坡屋面、灰色瓦”等民族民居风格进行提升式恢复重建。 “重建后的那柯里恢复独具民族特色的房屋建筑形式,增强庭院特色,进一步提升那柯里村民小组整体村庄风貌。”宁洱县民宗局局长彭春介绍道,旅游文化产业已成为那柯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那柯里的村民也开起了家庭客栈、农家乐,卖起了各种土特产品。目前,那柯里村日均接待游客600余人,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近千万元。 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赵泓雁经营的农家乐可谓是有声有色。“经过这几年村子的建设,现在每到周末,来我们村玩的游客变多了,生意也越来越好了,村里搞农家乐的也多,卖土特产、手工艺品的也不少,大家都致富奔小康了。”赵泓雁感慨地对记者说道。 近年来,那柯里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等称号,已成为当地依托旅游业脱贫致富的典范。 同心同力实干至上 “这里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所有那柯里老百姓对家乡热爱的表达。现在的那柯里村,是同心的缩影和写照,她如同一颗珍珠,镶嵌在同心镇南部,散发着民族团结互助的光芒。 近年来,当地政府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创造了“结合+整合+提升=品牌”的旅游开发模式,通过整合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四位一体”建设等项目资金,对那柯里茶马驿站等进行了挖掘文化提升式打造。 “宁洱县始终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围绕‘茶马古道’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每年都投入资金改善那柯里的软硬件设施,不断提升那柯里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宁洱县副县长王荣军表示。 下一步,那柯里村将积极加强基层服务点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饮食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创新结合,创立乡村旅游靓丽品牌。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富裕文明美丽和谐的那柯里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