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赤潮来临,贝类海鲜又遭殃
2017-06-12   来源:楚雄农批网  作者:水路飞   字体:【 】  浏览:102次   评论:0

近日,“福建泉州石狮、漳州龙海、漳浦等地发生疑似食用贻贝中毒事件,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针对中毒事件,立即开展调查监测。结果表明,漳州海域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链状裸甲藻最高细胞密度已达赤潮标准,而泉州海域从6日开始出现赤潮,主要集中在深沪湾的石狮市永宁镇沿海一带。此次发现的赤潮生物可产生麻痹性贝毒,被贝类生物滤食后,可在贝类体内积累毒素,会引起食用者中毒反应。

对此,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于9日23时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同时要求泉州、漳州两地立即关闭赤潮发生海域的养殖生产区,加强养殖渔船管控,暂停水产品采捕作业,加强巡查,严禁赤潮周边海域水产品上市。(央视记者 魏明)”

赤潮来临,贝类海鲜又遭殃

这次,有关部门反应迅速,避免了一场恐慌,但对爱吃海鲜的居民来说,怕是心有余悸,或许会管一管自己的嘴,餐桌上暂时会撤掉贝类海鲜的食谱,对养殖和经营贝类海鲜的商户,却无疑是灭顶之灾,几年的心血,怕是要付诸东流。可悲可叹!

那么,赤潮是啥呢?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来临,贝类海鲜又遭殃

赤潮是啥形成的?

赤潮是由海洋里的浮游生物形成的,海洋浮游生物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而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一类海洋生物。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一个别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赤潮生物”。在被称之为赤潮生物的63种浮游生物中,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l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在中国,已有赤潮资料记载的赤潮生物达25种。其余的38种在中国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过赤潮而已。因此说,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并非一定会发生赤潮,这要看其密度能否达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体变色的水平。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说白了,赤潮就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轨迹的产物,近代人口的迅速膨胀,导致了人类需求的大增。占据人类餐桌一多半的海鲜食品,随着海洋资源的枯竭,被人工养殖的海鲜产品所替代,其中贝类海鲜养殖占有很大比重。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也为了取得更大的利润,人类对海鲜动物的食物链进行了干预,用各种生物菌液和有机肥培育浮游生物,来促进幼年海鲜动物的快速健康成长,人工合成饲料则是海鲜产品增重和减短上市生长周期的关键。巨大的利益面前,环境成了牺牲品。

赤潮来临,贝类海鲜又遭殃

众所周知,地球被79%的水域面积所覆盖,人类将这个巨大的“水袋”视为大胃王,认为无论多大的脏水、脏物进入这个“大胃王”里,都能被其自身所容纳消化,没曾想,地球的胃是这么不堪一击,短短几十年,各种塑料、钢铁、污水等等,只要是人类制造的东西,都能在海洋里看到身影。

地球的胃,有点“癌”。

如今,赤潮已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赤潮来临,贝类海鲜又遭殃

环境的污染,超乎每个人的想象,好在我们的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无论政府还是民间,环保意识已经抬头,相信绿水青山、碧海蓝天依然,海洋还能源源不断地为我们人类提供各种健康美味的海鲜食品。

Tags:贝类海 责任编辑:水路飞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它能帮农民赚大钱?这其实就是个.. [下一篇]看似人畜无害的植物,却是重要的..

最近访客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