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广阳支队司令吴有恒警卫的八旬老人欧圣通追忆烽火岁月,身经战斗20场成就“打不死”传奇——
联系采访欧圣通老人的顺利出乎记者意料。拨通阳春市党史办提供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欧圣通本人。老人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在电话里根本听不出他已有80岁的高龄。得知记者的来意,老人欣然答应接受采访。在阳春他的家里,老人打开了记忆的匣子,向我们讲述了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烽火岁月。
◎受老师黄云影响19岁参加革命
欧圣通走上革命道路似乎是注定的,从小他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他的父亲、堂哥、老师,甚至周边一些村民都是革命战士。
欧圣通的小学老师是阳江地区的革命先驱之一、阳春重建地方党组织后发展的首位共产党员——黄云。黄云比欧圣通大10岁,1941年,欧圣通在蟠龙小学读书时,黄云任学校的音乐和体育老师。此时的黄云已经是一名中共党员。欧圣通回忆,黄云老师的音乐课,教的大多是革命歌曲,如《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国际歌》等,这些“红歌”激发了欧圣通和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在课余时间,黄云老师还经常给同学们讲述革命故事。欧圣通至今还记得老师讲过的“南洋小伙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跟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事迹。正是这些革命故事,激起了欧圣通和同学们的革命斗志。
除了黄云等老师的影响,欧圣通的父亲欧阳念昭也是他革命的领路人之一。欧圣通介绍,父亲当时任地方上的伪保长,明地里为国民党办事,但实际上早在1940年,阳春地区开始有共产党活动时,父亲就已经加入革命队伍,成了一名“白皮红心”的革命战士,暗中协助共产党开展各项革命工作。
在老师和父亲的影响下,欧圣通耳濡目染,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了革命的种子。12岁,他加入了毛泽东少年团,协助游击队发传单、送信等。15岁,堂哥欧圣聪被发展为该校第一批共产党员,欧圣通要求跟堂哥一起参加共产党,兄长、老师以年龄太小为由拒绝了他,要他继续读书学知识。19岁,在一名党员亲戚的介绍下,欧圣通加入了当时活跃在阳春地区的粤中纵队广阳支队第六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
◎任吴有恒警卫护卫首长险些牺牲
加入六团后,欧圣通被安排做了六团政委陈枫的警卫员。不过他在这个岗位上并没有待太久。因为六团的主要活动区域是蟠龙村,而欧圣通的父亲欧阳念昭在蟠龙村多年暗中支持游击队工作,在当地革命组织里名望很高。组织担心欧圣通的工作会暴露其父亲的身份,不久便将欧圣通调离了六团。正巧广阳支队司令部需要警卫员,欧圣通便被调到了这里,当了支队司令员吴有恒的警卫员。
当首长警卫员的工作光荣而艰巨。欧圣通回忆说,当时广阳支队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恩平、罗定、云浮、新兴、阳东和阳春等6个地方。部队每到一处,司令员都会到一些社会名流家中做统战工作,欧圣通是随身警卫,负责外边放哨和安排首长生活。在司令部时,欧圣通主要负责内围执勤。每当遇到危险时,警卫员就要第一时间站出来护卫首长,有一次欧圣通差点牺牲在战场上。
由于吴有恒战术灵活,部队作战英勇,令敌人闻风丧胆,国民党将其视为眼中钉。1948年的秋天,国民党特派高层指挥官来粤,从省保安警察中抽调两万多人,组成一支全副美式装备的队伍,专门对付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亦称粤中纵队)。当时敌我实力相差悬殊,吴有恒只能率领部队展开游击战,与敌周旋。有一天,部队行军到新兴一条村子附近山头,与敌军遭遇,双方发生激战。欧圣通与战友们迅速护卫司令部撤退。这时,敌方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快把敌人的号兵干掉,拖延敌人冲锋。”连长一声令下,战士纷纷将枪口对准了敌人的号兵。但由于距离太远且当时雾很大,一时间竟无一命中。欧圣通的枪法好,而且作为首长警卫,配备的武器相对先进。眼看敌人冲上来,他迅速调头,匍匐到最前面,举起武器瞄准敌人的号兵。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的枪居然卡壳了,连开两枪都没响。而他所处的位置却成了敌人攻击的重点。一时间,子弹和炮弹呼啸而至,欧圣通与部队赶紧向后方撤退。子弹“嗖、嗖”地从身边飞过,身边的战友接二连三的倒下。退到一个山坡处,一颗炮弹袭来,将不远处一棵碗口大的树拦腰炸断,欧圣通脚下一滑,滚下了山坡。所幸山坡不长,滑下20多米后便停了下来,欧圣通顽强地爬起来,沿小路撤退了。
※page※ ◎乐观老人 自称“打不死”
采访中,欧圣通老人的记忆力让记者叹服。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当时的人名、地名他却大都还记得。更让记者敬佩的是他的乐观和从容,当老人描述面对美式装备的国民党武装的时候,当老人回忆后勤补给不足、三天两夜粒米未进的时候,当老人讲起在山区一呆就是整个月的时候,他的语气淡定、神情泰然。总结几十年的风雨人生,欧圣通笑称自己是“四不死”战士。
一是打不死。老人说,参加革命后,大大小小的战斗不下20场,有几次子弹从身边擦过,但每次自己都能幸免于难,甚至没有受过一次伤,这可称为“打不死”。
二是暗杀不死。1949年春,组织安排欧圣通重回六团,带领武工组开辟革命新区,发动各地群众参加革命斗争,迎接解放军南下。由于维护贫农的利益,武工组成了地主们的眼中钉,不少地主一心想除掉欧圣通。有一次,欧圣通得知崆峒乡一名姓陈的地主家有一支枪,便找其谈话令其按规定上缴。陈假意应承,让他弟弟带欧圣通去家中取枪。陈的弟弟曾经是一名土匪,他带欧圣通来到家中厨房,乘欧圣通不注意,从门梁上取出一把匕首,向欧圣通刺去。幸好,由于紧张,他忘了将匕首的皮套取下,匕首没有刺进欧圣通的身体。此后,欧圣通还曾遭遇过两次暗杀,均有惊无险。
三是饿不死。1959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严重缺粮,最困难的时候每人每月规定只有15斤大米。当时,欧圣通和许多人一样,由于缺乏营养,全身浮肿。不少人饿晕了过去,便再也没有起来。但欧圣通最终还是挺了过来。
四是斗不死。在那个特殊年代,欧圣通被批为走资派,日夜挨批斗。身边不少同样遭遇的人因受不了委屈和折磨而自尽,但欧圣通咬牙坚持了下来。
如今,欧圣通已是80岁高龄,但他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退休后他一直在阳春老促会发挥余热,先后任老促会的理事、副会长。他告诉记者,这几年阳春老促会先后向省争取了2000多万元,为革命老区修建了400多公里的硬底化道路,新建了6所学校。闲暇时,老人还喜欢上网看看新闻,偶尔写写诗歌。
人物档案
欧圣通,1931年10月出生,1947年正式参加革命。1949年入党。解放前任过部队首长警卫员,参加革命后多数时间在武工组从事宣传发动组织群众与敌人作斗争等工作。解放后先后担任阳春县第一区(现春城街道)区委副书记、马水区委书记、春城大公社农业书记兼社长、灵山县那丽公社(现属广西钦州市)书记、阳春县农业办主任兼水电局局长,1993年退休。
撰文/李明 伍志雄 摄影/叶其宗
蟠龙老区诗二首 欧圣通
一 蟠龙乡梓老区称, 岁月烽烟苦亦荣。 铁壁铜墙人杰地, 军民鱼水血谊情。 锄奸除恶筹粮饷, 围点打援袭敌营。 少小红旗明指路, 驱驰我辈执长缨。
二 三面环山向邑城, 十年苦斗显威名。 六团游击根据地, 百寨送迎子弟兵。 转战粤中频报捷, 回师马岭告功成。 金凤一夜天兵降, 奏凯军民唱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