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大八茅塘村工作组“产业扶贫”助农户改造泥砖房

编者按
按照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规划,从2013年至2015年,我市将要完成105个贫困村的脱贫工作。如今,工作组进驻各自帮扶村已经大半年,农业产业化帮扶、入股经济项目帮扶、基本生活保障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帮扶等之前已经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得到进一步实践,一些村子帮扶成果已经初显。近日,本报和市扶贫“双到”办组织记者深入农村基层采访,对今年扶贫“双到”工作中的亮点进行了挖掘。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扶贫“双到”奏响幸福乐章》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 来源/阳江日报 记者/陈军 通讯员/胡明听 陈祖创
2012年,阳东县大八镇茅塘村梁荣友一家人均年收入在3480元以下,一家五口住在20多平方米的泥砖房中,被列为我市新一轮扶贫“双到”帮扶对象。然而,当时间推移到2013年底时,面对即将完成装修的两层砖混结构的新房,梁荣友一脸幸福地对记者说:“保证在春节前搬进新家!”
按照新的划分标准,茅塘村共有90户贫困户,其中35户有劳动能力,也是扶贫“双到”工作组重点帮扶的对象,而其他无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低保户等贫困人口,则主要是落实各种保障政策,使其老有所养。说到茅塘村今年的扶贫“双到”工作,最突出的当属为23户贫困户家庭改造泥砖房。记者了解到,茅塘村今年用于泥砖房改造的各级政策补贴、保险金、农户自筹资金等超过110万元,全村像梁荣友一样已经或者将在春节前入住新居的贫困户有23户,泥砖房改造进度在各扶贫村中名列前茅。
梁荣友今年46岁,与妻子在家务农,家里有2亩水田,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家庭。今年工作组驻村后,为梁荣友一家落实了2万元泥砖房改造补贴。有了这笔钱,梁荣友重拾生活信心,拿出3万元积蓄,向亲朋好友借钱及赊物料,开始建造新居。为了省钱,夫妻俩亲自上阵建房,除了倒柱、封顶等大工程外,其余都是自己动手。记者采访梁荣友时,他的新居已修了近半年,正在收尾。
在改造泥砖房的同时,原本经济条件就不好的贫困户,无一例外都多多少少欠了外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驻茅塘村扶贫“双到”工作组副组长黄德文告诉记者,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冬种、春种,为农户发放必要的生产物资,让贫困户有增收的渠道,这是扶贫工作的根本。
如今,在工作组的牵头下,茅塘村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以合作社的名义同广东丰多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是在茅塘村建设100亩冬种尖椒生产基地,由丰多采公司为35户贫困户发放尖椒苗、化肥、农膜等物资,待明年收获时由公司统一收购。之后,再根据市场情况种植适合当地的白瓜、黑豆等作物。
梁荣友一家今年除了承包6亩水田种植晚稻外,还种下了4亩尖椒。梁荣友告诉记者,现在尖椒市场行情好,预计明年收购价可超过2元/斤,如果亩产量达到7000斤,每亩能赚1万元以上。等住进新居后,他争取在两年内还清4万多元因建房而欠下的外债。
采访结束时,黄德文表示,今年是新一轮扶贫“双到”第一年,工作组的“产业扶贫”才刚刚开始,下一步他们还要开辟更多的经济增长点,让大家都有增收渠道,让更多贫困户搬离泥砖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