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潭镇河朗村
根据茂名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我局牵头挂点高州市云潭镇河琅村委会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三年来,经过我局及协办单位的不懈努力和河琅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投入扶贫资金811.19万元,大力开展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使河琅村发生了“十个新”的喜人变化:村民致富思维有了新变化,村道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水利设施改造取得了新飞跃,村企发展实现了新跨越,文化教育呈现出新局面,引厂入村出现了新亮点,劳动力转移迈出了新步伐,贫困户脱贫有了新起色,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新水平,社会风气展现出新面貌。
河琅村距高州市区40多公里,既是偏远山区,又是革命老区。全村520户2680人,其中贫困户167户745人。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村集体收入只有3200元。2010年,我局扶贫“双到”工作组驻村后,经过详细调研和充分论证,提出了“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场后厂、先物质后精神”的解决问题方案,经局领导班子讨论和征求协办单位意见后,我们积极而有序地组织实施。
8500米环村水泥路,不仅使河琅村提前实现了所有自然村通水泥路的目标,而且每条自然村都通了环村水泥路,80%以上的村民已有水泥路通达家门口,彻底改变了村道坑洼世代行路难的状况。积郁心中的长久之忧解除后,村民齐夸我们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
二、从关键处费心,解扶贫户心中之难。河琅村的167户贫困户要在两年之内脱贫,这是一项最关键的任务,也是一个极艰巨的难点。这方面,我们着力抓好六个方面:一是筹资94.5万元,帮助40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实现“安居脱贫”;二是筹资98万元为168户贫困户购买果苗、猪苗、鸡苗、种牛和化肥、饲料,鼓励他们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发展种养业;三是开展智力扶贫,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提高贫困户成员的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四是引厂入村,成功引进一家电子厂和一家塑胶厂,创造100多个就业岗位,优先解决贫困户中因照顾家庭而无法外出的劳动力就业;五是组织贫困户中的200多人外出务工,每人每月收入1000元以上。通过多种方式,目前全村贫困户都摘掉了贫困帽子;六是在村委会所在地及各自然村安装太阳能路灯,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930平方米的厂房,用于出租。这些农场和厂房的建设,改变了河琅村集体经济“一张白纸”的状况,每年收入达13.8万元。
四、从心灵深处用功,育社会文明之风。河琅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群众小农意识较强,封建陋习较多,急功近利思想较浓,浮躁、侥幸、依赖的心理较突出,这些成为建设社会主议新农村的思想障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投资3万元建设村文化长廊,投资6.1万元建设文化广场,并以这些为载体,在群众中开展文体竞赛、法制教育、科技培训、文明知识普及等活动,引导农民学知识、守法制、除陋习、爱清洁、讲文明、树新风。经过两年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村民思想意识逐渐转变,打牌、赌博、游手好闲、买卖六合彩的人员大为减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得到改善,吸毒和越级上访人员为零。
回顾两年来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我们有如下三点体会:
一、去扶的和被扶的都要有信心,实现良性互动。扶贫“双到”是一项互动性工作,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去扶的要知难而进,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去必战、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被扶的要主动配合,消除依赖思想,树立自觉、自强、自立的信心。只有双方实现良性互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
二、主办的与协办的都要有真心,形成强大合力。扶贫“双到”的驻村单位,通常是由一个单位主办,若干个单位协办。如果在实际工作中“我看你你看我”,各自强调本单位的困难,势必发挥不了优势,形成不了合力。应该做到:主办的勇于负责,作为榜样;协办的积极配合,热心支持。挂点帮扶河琅村,由我局主办,茂名市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协办。两年来,我们两个单位真心实意配合,以“双到”为已任,出钱出力毫无怨言,采取多种方式共筹集811万元用于河琅村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三、驻村的与不驻村的都要有爱心,造就干事氛围。我局全体人员都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视为自己的职责,以完成任务为荣,以不完成任务为耻。驻村人员把河琅当作故乡,视扶贫对象为家人,以辛勤工作为快乐,不求回报只讲奉献,每年驻村时间均超过230天。不驻村的人员千方百计抽空进村入户,2010年以来单位领导到村252人次,帮扶干部到户2118人次,个人捐款达76万多元。由于帮扶单位和全局人员在扶贫“双到”工作中真帮实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使所驻村庄出现“十个新”的喜人现象,扶贫工作达到自已满意、上级满意、当地干部群众满意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