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再后来花婶看看没辙,面子上也过不去,就把电视摆在了院子里,旁边还堆了成筐成筐的玉米棒子。想看电视可以,得帮着剥玉米。这个办法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一到晚上,花婶家又恢复了人山人海的场面。自然,她家的玉米也是剥得最快的,诸如扛粮食、扫院子之类的活儿也根本不用她家人操心了。人多力量大呗! 有电的日子 文 | 武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居住的小村通上了电。电灯泡亮起来的那一刻,村里的老少爷们巴掌拍得山响,大人的欢笑孩子的欢呼一直持续到后半夜。 
没多久,邻居花婶家有了村里第一台电视机。尽管电视机是她从广州的表弟家淘来的旧货,可对于家里的电器惟有几个灯泡的其他村民来说,新奇与羡慕还是可以想见的。于是花婶家整晚整晚的都是人如潮涌,像看大戏一样热闹。那时候电费很贵,一度电就得一块多钱,所以花婶很快吃不消了。后来她索性在自家柴门上写了粗粗几个字:谁看电视收钱,一晚上五分。搬着板凳往她家院子里挤的人就镇住了,许多人就恋恋不舍地返了家。 但也有很多人不甘心的,就趴在她家的矮土墙上瞪大眼睛往里边看。像我们这些八九岁的孩子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跳进院子里扒着门缝挤着看。响声惊动了她家人,一开门,我们撒开脚丫就一哄而散了。再后来花婶看看没辙,面子上也过不去,就把电视摆在了院子里,旁边还堆了成筐成筐的玉米棒子。想看电视可以,得帮着剥玉米。这个办法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一到晚上,花婶家又恢复了人山人海的场面。自然,她家的玉米也是剥得最快的,诸如扛粮食、扫院子之类的活儿也根本不用她家人操心了。人多力量大呗! 
到了九十年代初,村里几乎家家都有黑白电视机了。赶上星期天,正念初中的我一回家就是跟弟弟妹妹还有父亲抢频道。那时经常停电,电也不正常,电压忽高忽低的,看着电视还总得摆弄个调压器,要不电视很快就会黑乎乎一片看不见影了。 记得那次看连续剧《十六岁的花季》,看得正津津有味,突然停电了。跑到大街上一问,是大电停了(我们对变电站或者整条线路停电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情况下一般得停很长时间)。我心里那个急啊,抓耳挠腮的,气得直跺脚。后来索性蹬了自行车,急急忙忙往五里外的姥姥家赶。可到了一看,也是没电。后来又往城里的姨家赶,等气喘如牛地敲开门打开电视,片子刚好结束,正唱片尾插曲呢!我蹲在椅子上就抹开了眼泪。 
一九九九年,许多头戴安全帽的电业职工进驻我们村,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电网改造开始了。短短几十天时间,像蜘蛛网一样的旧线路被新的粗的整齐划一的线路代替,电表箱也都换成了新的,一台新变压器也被安装在了村子中央。电压再也不忽高忽低了,家家户户用了十多年的调压器也被村民当废品卖了。由于电网改造后实行了同网同价,农村的电价也和城市一样降到了一度电五六毛钱。乡亲们有的买彩电冰箱,有的添洗衣机电吹风,有的买电饭锅电热毯,还有的开起开电锯加工面粉加工铺子……那些个热闹劲儿,丝毫不亚于城市里的商场开业乔迁庆典。 去年春节,弟弟打电话让带着女儿回老家住几天。已经住惯了城市楼房的我犹豫了:孩子还小,农村天寒地冻的咋能受得了?哪知道电话那端弟弟颇是不屑:现在村子里很多家都有空调,咱家的冷暖两用空调一点不比你城里的空调功率小。再说村里晚上有路灯有彩灯热闹的很,保不齐孩子回来一住就不愿再回你城里了呢! 注: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没有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图一、二、四:网络,图三:红河奔牛 作者简介:武军亮,笔名武潇,河南郾城人,现居郑州,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自幼喜文,笔耕不辍,先后在各级媒体发表文学类及新闻、摄影类作品近四千篇,有文学作品结集出版。长期在电力系统文宣纪检岗位工作,曾获市级文学艺术创作奖、省级新闻奖、河南电力报十佳记者、中国电力新闻网优秀通讯员等荣誉。首批援川抗震救灾,时时感念人生多艰。以但凭侠义心、诗剑江湖行自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