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孩子,“留守儿童”不应是你成长的标签
2016-06-01   来源:九江农批网  作者:罗宾   字体:【 】  浏览:49次   评论:0

去年我们到一乡村小学做街头随机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未来的梦想”。采访是在放学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一直围着我们晃来晃去,看得出来,他很好奇我们的采访。采访完上一个孩子,我叫他过来,也说一说自己的梦想。小男孩却一看话筒,就没话了,反覆嘟哝着“我没有什么梦想”“我将来什么也不想干”。

我很惊讶,姑且不说理想与梦想是每个孩子童年都会拥有的,但凡男孩子,特别是淘气的男孩子,大都有自己憧憬的对象,或者是故事里的英雄人物,或者是现实里的大人偶像,说自己没有,不大可能。在反复引导下,男孩说自己的梦想是做一名建筑家,现在正在学习画画。我说,建筑家很棒啊,很厉害的。男孩又开始反复说“我是个学困生”。我很惊讶,这种标签式的话语怎么会从孩子口里说出来。他告诉我,“学困生”是老师和家长对他说的。

无疑,“学困生”的标签已印在这个男孩的心里,有梦也不敢做,因为标签把梦想“沾”住了。

(作者李伟民在辽宁丹东三十五中采访)

标签的评价是绝对化的。一旦被贴上标签,非黑即白,非贬即褒,而且一个人的标签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左右外界社会对一个人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行为。

标签的作用是巨大的。简单的分类,被贴上标签,会给人的心理带来诸多的影响。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来说,更是如此。

如今,媒体对于留守儿童进行了大篇幅看起来温暖人心的报道和关注,把镜头对准大山里、乡村中的孩子,告诉社会他们的生活有多么悲惨、多么可怜,呼吁社会奉献爱心。于是一批又一批的爱心来了,物质的、人力的、精神的等等。提到留守儿童,人们心中第一印象应该就是孤苦伶仃、可怜,与其他的孩子相比,缺少太多。

不得不承认,留守儿童群体有他们的特殊性。家庭关怀的缺失、成长环境的恶劣、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和非留守家庭的孩子相比有许多差异。于是社会给他们一个“留守儿童”的标签同时,也形成了一套“关爱范式”:曝光他们悲惨经历,社会毫无保留地捐赠扶助。

大人们讲得多了,孩子们听得多了,见得多了,孩子们就知道了,“哦,我是留守儿童”。这些行为也让孩子们形成了一种认知:因为我是留守儿童,和别人相比我差太多了,只能依靠帮助。而造成我这样的原因仅仅因为我是农村的,我父母要到城里打工。

标签带来的恶果随着孩子的成长日益体现出来了:他们更加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得有人帮才行,而不再愿意与外界直接接触,哪怕自己很优秀。

很多孩子觉得这些都是社会的错,凭什么自己要受这样的先天不公正?因此会有严重的反社会倾向。我曾经见过不止一个孩子在作文里写下“城里人不好”“富人不好”这样的表述,着实让人担忧。

参与组织“乡村少年秀”全国留守儿童征文两年,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区青少年几万件征文作品。由于我们的征文非常特殊,因此严格限制参与对象,要求全国县级以下初中小学在校生,或者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在校生参加。

有一位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你得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奖吧,我们来自大山区,怎么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孩子比啊!”还理直气壮的。

说实话,我反感极了。然而,这就是现实,社会就这样给孩子们传达信息的。

人生来平等——人类理性启蒙后最重要的一条认知。从生物学上来说,每个人虽然各自有些差异,但是只要是正常的人,没有先天疾病,基本水平上还是一样的。而人类最重要的知识,我以为,莫过于“有自知之明”。这里我想说的是,人要能够在了解人与人生而平等的基础上,知道自身的长处和短处。身材矮小,可能记忆力好。想象力差一些,也许运动细胞发达。

社会把他们归类标签为“留守儿童”来关怀、关注,没关系,但是对孩子们,只要告诉他们,天空之下,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你如此,他如此,你们都如此。

期待以后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的方式能有些改变,期待每一个留守的孩子不会再说出“我是留守儿童”这样的话,而是能够知道自己和同龄人都是一样的。

作者:李伟民(中国乡村之声《乡村少年》节目编辑)

编辑:白晨、张磊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Tags:孩子 应是你 成长的 责任编辑:罗宾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国家36部门协同落实“土十条”,.. [下一篇]盛夏将至,小龙虾成夜市主角,价..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