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发展的关键在人,可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农村里,出“村”进“城”的人变多了,留在家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却寥寥无几。于是,儿童、妇女、老人的留守成了当代农村难以弥合的伤痕。 为啥离家?在外挣六万,在家挣一万 今年两会上,来自劳务输出大省——湖北省代表团的两位农村基层女代表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个问题。曾为李克强总理带去南水北调“丹江水”的全国人大代表辛喜玉: “我女儿也出去到广东打工,每年正月十五就要走,腊月二十多才回来。每次走的时候,我的孙子就那么抱着妈妈,看起来好残忍的感觉啊。” 将湖北的穷山村百丈河村改造为文明新村的全国人大代表、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 “这些年轻人在外面,家里老人也很伤心,老人生病没人照料,孩子上学没人送,挺可怜的。” “式微式微,胡不归?”二千多年前《诗经》里中国农村妇孺就开始期盼的团聚,依旧在远方的路上。为什么不回家呢?王金初用百丈河村村民张贵强的例子回答了我们的困惑: “你像我们村有个张贵强,2004年的时候,我让他回家养猪带头致富。他在外面是包工头,一年搞到6、7万吧。他是个党员,我就给他做工作,他回来了。” 
谈牺牲、讲奉献,王金初好不容易劝回了张贵强,可现实的收入情况摆在眼前,想要留住“归人”只能靠家中的老人和孩子。 “一算账,在外面五六万,在家里1万多,明显吃了五万多的亏。我也给他算账,他的老人看到自己的儿子、媳妇,就开心嘛,开心就少生病呗。” 企业政府齐发力,把人留在家乡 从2001年开始,王金初和家乡父老们共同办起了养殖和绣花鞋的产业,还通过农民入股的方式,开办了英山县百丈河惠农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和英山桂花绣品有限公司。像张贵强这样,因为家乡有活儿干而返乡就业的农民兄弟有200多名。 如何让新农民能够主动返乡、留在家乡、建设家乡,是各个农业大省情牵心系的难点。 在四川,同样面临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导致当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川珍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左万军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这样的现象让他感受颇深。 “为什么他们要出去呢?因为就业岗位太少了,还有我们的培训和引导没跟上。我们四川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在我们青川,地震之后,失地农民工又比较多,他就必须要出去挣钱养家糊口。” 
不过,从2015年开始,青川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吸引了许多外出劳动力返乡就业。左万军负责的川珍实业有限公司,这两年来已经为600多名返乡就业者提供了工作岗位。 左万军认为,要更好地吸引劳动力回流,企业应当发挥好主体作用,在政府的支持下,各家企业发挥好联动作用,帮助返乡农民更好地就业。 “让农民工返乡工作,这不是一个企业能够解决的,需要所在地的企业做一个联动。我们企业的老板要有这种观念,为当地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平台。” 留人之道:因地制宜,精准培训 位于洞庭湖腹地的益阳,是湖南省的农业大市。益阳市市委书记胡忠雄认为,促进青壮年劳动力返乡,不仅仅是中国农民千载乡愁的化解之道,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破题之法。 
在胡忠雄看来,国家需要更注重“人”的培训,返乡的劳动者要因地制宜地学习相关技能。 “国家就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实现精准培训,根据每一个区域的特色主导农业产业,进行培训。” “回得来、留的住、赚得了、过得好”,几乎是所有接受采访的代表们对返乡农民的祝福和期待。已经带动200多名乡亲返乡就业的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用这样一首顺口溜描述了她理想中的农村生活: “走进百丈村,茶田绿茵茵;楼房遍地立,富裕又文明;姑娘不远嫁,小伙选爱人。” 为您 推荐 记者:凌姝、韩民权、姜文婧 编辑:韩晓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