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两会期间对江西代表团强调的话。今年两会,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再用“眼睛”和“生命”为喻,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习总书记的话放到我们农业领域上来说,就意味着要发展绿色的农业,而不再是粗放型的生产。农业发展,怎样才能“绿”起来?怎么才能在“绿”中创造财富? 

我们为什么要“绿色”农业?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的调查,目前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约5000万亩,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吨,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公顷,土地污染问题刻不容缓。 
栗翠田: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子干村党支部书记) “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非常关注。化肥对土地的酸化、对土地的板结,农药的过量使用、农药的残留都是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在我们童年那个年代,吃饱肚子就是天大的愿望,现在就不是了。过去我们追求‘高产’,现在我认为应该把观念换一换,追求‘绿色’。” 康合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漯河粮农,在他看来,这两年虽然粮食的产量不断提高,价格却上不去,质量更是让人揪心。 康合庄: 
“以前哪有庄稼打农药的,现在的玉米、小麦,特别是小麦,不打个三、四回药,就不出庄稼。国家应该提倡高效低毒农药。如果不生产这些高效、低毒的,以后连庄稼吃都没法吃。” 在我们提倡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对农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过去,我国的农业发展慢、底子弱。现在提出“绿色农业”,就是回到了农业的本质。绿色就是指农产品的质量,没有“绿色”的农产品也就失去了本质。 

怎样在“绿色”中发展?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有这样一句话:“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当前我国家农业生产的成本逐年增加,土地、水资源束缚越来越紧,发展农业现代化让人觉得捉襟见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未来咱们的农业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型升级。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第一个转型升级,就是我们农业的经营体系要转型升级,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第二是农业的生产体系要转型升级,要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推广,发挥物质、技术、装备的支撑作用。 “第三是农业的产业体系要转型升级,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业,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 “经过未来五年的努力,2020年我们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时候,老百姓的‘米袋子’会更满、‘菜篮子’会更优,农民的‘钱袋子’会更鼓,农业会更有魅力,农村会更有活力,农民会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 支持政策盘点: ①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确保超过13亿人口的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供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② 从2005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耕地基础地力。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累计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超过6000张。 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记者张程点评: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总结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时曾说,我国的农业过度依赖资源的消耗,这种农业的发展模式,被不少代表委员形象地称为“黑色农业”。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将农业由黑色变为绿色,那我就来说说在两会上大家普遍关注的三种绿: 第一,我们的生产经营模式应该是绿色的。农药化肥不能过量使用,像秸秆、牲畜粪便这些农业废弃物经过循环利用之后完全可以变废为宝。 第二,我们生产的农产品应该是绿色的。事实已经证明,在购买力日渐强劲的消费端,选择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中高端人群越来越多,“青山绿水”也已经成为“金山银山”。 第三,我们的补贴方式应该是绿色的。长期以来,我们过高的保护价格虽然保护了农民利益,却不利于提升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未来,补贴要向绿箱补贴看齐,让市场无形的手发挥调配作用,才能有助于农民长期稳产增收。 就像习总书记讲的,只要我们把生态环境视作自己的生命和眼睛,用心珍惜呵护,绿色GDP距离你我并不遥远。 为你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