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浙江,感受小康 50多年前,新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的修建,令浙江淳安、遂安两县49个乡镇、1377个自然村沉入水底,29.15万人举家搬迁。由于时间跨度长,大部分移民分散居住在偏远贫困山区,生产、生活均存在很多困难。 2006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出台,多渠道筹集的资金陆续投入,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困难有所缓解,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0年后的今天,库区移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安江水电站建于1957年4月,是建国后中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水电站大坝之西,就是因建水电站而形成的人工湖——千岛湖。一江碧水逶迤东去,宛如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给淳安这座小城带来独特的小气候,使千岛湖成为名闻遐迩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曾经的库区移民因水而贫,为了扭转这一局面,2006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出台,多渠道筹集的资金陆续投入,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困难有所缓解,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茂畈村是众多移民村中的一个。从2006年开始,村民利用移民资金发展枇杷种植。现如今全村已发展将近4000亩枇杷园,仅枇杷销售年收入可达1200万元,种植户人均收入6000元。 75岁的吴荣旦老人是村里的水果大户。也是从2006年开始,他承包桔园,后来又通过土地流转种上了枇杷和桃子。现在,吴荣旦家里有100多亩果园,往年光枇杷种植一项收入就要三、四十万。 茂畈村主推枇杷种植,源于淳安县移民局推进的“一乡一品”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区块。一个村一个特色,由此形成了千岛湖沿线的一条精品带。除了为村民提供枇杷等树苗,淳安县移民局还为村民们开展了电商销售等培训课程,将茂畈村的枇杷卖到全国各地。 
《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规定,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的扶持标准为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扶持期限为20年。 村子里的基础设施、防洪梯、休闲公园、道路加宽、路灯改造都来自于移民项目资金。刚刚移民到茂畈村的时候,大家住的都是泥土房子,有的甚至是用茅草搭建临时处所。2006年,吴荣旦老人家已盖起了洋楼!每天晚上,吴荣旦老人都会到村活动中心拉二胡,给村民伴奏! 
狮石村位于姜家镇西南部,也是移民村。这里北靠郁川溪,南接龙川湾湿地景区,东接千岛湖,耕地资源少,曾经村民多以打渔、蔬果种植为生。但是现在的却成了城里人的农村家园。 当地推出 “游客+农户”农旅融合新模式,欢迎城市居民到这里“当一年农民,交一户农民朋友”。他们整合一些房屋和土地,以年为单位出租给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可以在节假日到这里休息,自己种菜,体验回归田园的感觉。现在已经有 18户56位游客“拖家带口”来到这里。 叶浩青是一位中学数学老师,他这次做客村民沈桂英家,不仅带回了沈桂英自己种植的西瓜和冬瓜,还预定了一头年猪。 叶浩青:“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采购了些米、油,钱花得不多但很实惠。她带我们到田里摘西瓜、甜瓜、南瓜、冬瓜还有辣椒空心菜。” 除了种植和采摘收入,狮石村的村民还可以到附近的龙川湾景区打工。白天上班,早晚种地,一天时间两份收入。 村民沈桂英:“家里的工资肯定比杭州、外地低一点,但是毕竟吃住不用花钱,在家如果1000元工资,最低能存800元;如果在外面,吃一下、住一下,不一定能存那么多。还是在家里好。” 
为了保护一湖秀水,千岛湖沿线的部分山林不能开发,移民为此放弃了很多机会。但是大家都知道,虽然眼前的一些小收益被放弃了,将带来更大收获,因为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来自这郁郁葱葱的碧水青山。 曾经千岛湖人为水而贫,如今他们依水而富!库区移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迈入小康的幸福生活。 
来源: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 记者:孟然、李佳 // 编辑:白晨 // 监制:张磊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