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在任时修了个广场,李四上任后把广场变为了宅基。在农村,由于历任村官的“治村方略”不同,不少村庄的建设规划无序.。而在48年前,沧州市献县段村乡彭村就出台了《彭村规划图》。虽然历经近半个世纪、四任村班子交接更替,但村庄的规划建设始终如一:按照规划图执行。这不仅使彭村建设井然有序,更杜绝了邻里间的宅基纠纷,同时也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创建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48年前开始村庄规划 步入献县段村乡彭村,给人最大的感触是:房屋整齐,街巷有序。农户的房屋和院落方方正正,如同一个模子出来的一样。不论大街还是小巷,绝看不到柴草乱堆、畜粪乱放的情况。平顶白墙,绿树相依,街巷宽畅,彭村犹如一幅风景画一样。 “房子怎么盖,长多少,宽多少,高多少,早在48年前就已经形成‘死规矩’。”说话的是彭村现任党支部书记魏福洪。老魏谈到,《彭村规划图》到他这任已经历经了四任村班子,但是不管换了谁,彭村的规划建设始终按原先规划保持不变。 说话间,魏支书找出被他们视作“传家宝”的《彭村规划图》,尽管规划图已经褶皱和褪色,但科学严谨的规划仍清晰可见。《规划图》的说明中更有这样的表述:村内道路7街11巷;宅基的长宽各为15.75米,15.75米之外全部归村集体…… 
今年74岁的范福进,原彭村生产队副队长,自1963年至2003年,担任了40年的村干部。回忆当初制定这一规划的背景,老范说,彭村原先分为前彭村和后彭村,虽为同一个村,但前彭村的地势高出后彭村30多米,中间隔着一个大水坑。每到雨季,前彭村的水往坑里流,坑里装不下了,就往后彭村灌。“后彭村的人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同时老范还谈到,“当初村里的房子,高的高、低的低,好多农户的房子都盖到街道上来,这出来一块,那进去一块,把街道都给堵了。” 为让彭村整齐划一,时任村干部经多方征求意见,制定了宅基标准、街道整治等规矩,开始村庄的规划治理。老范回忆:“1968年开始制定彭村规划图,虽然当时没有形成文,也没有县政府的批复,但是当时就开始按照目前的这个规划来执行。” 直到1997年3月25日,《彭村规划图》得到献县人民政府的正式批复。一个村庄的规划由县政府发文批复,这不仅在当时,就算在当下,这也是极为罕见的。 
四任村班子一贯到底 “一家一处房,房屋15.75米见方……”这些硬杠杠,不仅深入到每个彭村人心中,就连来彭村建房的建筑队都是心知肚明。“不管哪家盖房,都要按这个标准来执行。房子盖好后,由房管小组丈量验收,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说话的是彭村党支部副书记范国杰。老范强调,不仅房子的面积有要求,就连房屋的高度也有要求,房子的高度都为4.7米,高了不行,矮了也不行,必须按照规定执行。 泥腿子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彭村规划”顺利实施,该村组建了房管小组,由4名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组成。“如果有村民不执行规定,先是劝导,如果不听劝导,就联系执法部门介入。”彭村党支部书记魏福洪说,“不管是谁,不管当时谁在村里任职,都要按照‘规划’来执行,就是俺家亲戚也不行,都得一视同仁。” 彭村一范姓农户,新建房屋的宽度超出了15.75米,而该农户还是时任村干部的本家人。如果这一超宽行为得不到制止,不仅其他人会效仿,更会把彭村坚持多年的“规划”毁掉。作为彭村房管小组主要成员的范福进出面找到这家人,“咱跟他讲道理、摆事实,最终这家不仅把超出的面积拆除,还被有关部门罚款2000元。” 而且,为避免出现“空心村”,彭村对废弃的老宅也做出规定:废弃倒塌的老宅,优先考虑原住户翻建;如原住户放弃,老宅收归村里,另行安排其他户翻建。因此尽管“彭村规划”历经近半个世纪,但当初规划安排宅基的地方至今仍没用完。 就这样,自1968年至今的48年间,尽管彭村经历了四任班子,但始终如一,每任班子都按部就班地按《彭村规划图》执行。哪里修建村民活动中心,哪里修建游园,哪块地发放宅基,都在按原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没有因新老班子更替而改变。 
为“美丽乡村”打下根基 48年执行一个规划,给彭村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该村党支部书记魏福洪称:“我们48年间,四任村班子执行一个规划,除了让村庄建设更加规整,更重要的是,因此而产生了和谐村风,农户之间,没有一起因为宅基高低、长短而产生纠纷。” 
不仅如此,彭村一贯到底的规划,也为“美丽乡村”创建打下坚实的根基。我省公布的2015年度“美丽乡村”评选中,彭村作为全县惟一的村入选。对此,魏福洪半开玩笑地说:“不客气地讲,早在48年前,彭村就进行了‘美丽乡村’的创建。”(注:感谢献县县委宣传部对本文的采写给予的联系、接洽、协助及支持。) 泥腿子记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