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茯苓高产栽培技术
2015-08-07   来源:淄博农批网 爱农网 作者:抹布妹   字体:【 】  浏览:153次   评论:0
茯苓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菌,在我国分布很广,近年来人工栽培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因我县一些苓农未掌握关键栽培技术,单纯凭经验栽培,致使产量不稳,甚至大片产区绝收,为此将我县海拔700~1200m的半高山地区推广的茯苓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段木准备马尾松、黄山松、赤松等均可栽培茯苓。选用15~20年生,直径12~14cm的中龄树为宜。初冬进九砍树,即农历十冬腊月。砍树后及时剔枝,一般截成1.3~1.5m长的段,下料时再锯成65~75cm长段,以保持断面新鲜,并"去皮留筋",即每相隔3cm纵向削去一道树皮,深0.5~0.8cm,以见要质为度。节疤要削平,截段时应错开节疤。将已去皮留筋的段木在通风向阳处呈"井"字形堆码,上盖树皮或茅草等物遮雨,让其日晒干燥。(砍树应在地方政府批准后进行)

2苓场的选择场地要求背西北朝南或背西北朝东南,通风向阳。土质要疏松透气。以含大海量达七成的粘壤为宜。地势以20~30°的缓坡利于排水。春节前后进行挖场翻耕,一般要求不得浅于50cm,除去杂草、石块、树根等杂物,然后曝晒,四周挖人字形排水沟。接种前1周按15g/?遍撒白蚁粉或细沙拌3%呋喃丹铺撒窖底及上面覆土层,防治白蚁危害。

3接种下窖接种时间一般选在5~6月,先挖好窖沟,深30cm,宽30cm,长80cm,窖底呈20~30°斜坡。下窖时将两条或三条段木并排靠拢放入窖沟内,然后在削去树皮部位撒播填满菌种,在菌种上再盖上一些树叶、木片、木屑等填充物,以保护菌种。最后覆盖约10~15cm厚,呈龟背形的疏松沙壤土。

4苓场管理

①开好排水沟,雨后及时修沟排水。

②因雨水冲刷、沙土流失,如筒木外露,要及时培土。

③要彻底铲除苓场内及窖面周围的杂草、树根。

④头年9~10月和次年3~5月,因茯苓生长快,苓场常会出现龟裂,要少量多次培土,防止茯苓和出地面"冒风",避免日晒炸裂或遭雨淋腐败。

⑤做好苓场防护工作,防止人畜践踏。

5采收一般头年5~6月接种下窖,到次年6~7月苓场不再出现新的裂缝;刨开苓窖,料筒由黄色变为棕褐色,一捏即碎;茯苓菌核变硬,表面呈黄褐色,无白裂花纹;苓蒂已松脱,即可从距窖50cm处把土刨开,再顺序深挖,防止挖破挖漏,保持茯苓完整。
Tags:高产栽 责任编辑:抹布妹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茯苓的种植和加工(1) [下一篇]茯苓的特性及段木栽培技术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发布者

抹布妹 抹布妹
等级:普通会员
积分:829 个
性别:保密
meimei@163.com
企业会员 身份还未认证 邮箱还未认证 手机还未认证 给它发送短消息 搜寻它在茯苓种植技术发布的全部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 如果茯苓表面生长出白色绒毛(菌丝)
· 当茯苓表皮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时
· 要防止茯苓长出土面日晒雨淋而烂掉
· 即茯苓长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继续长大时采摘
· 蚂蚁蛀蚀茯苓的料筒及菌种木片
· 茯苓菌核变硬、表面呈黄褐色即可陆续采收
· 砍伐后的松树根桩也是栽培茯苓的原料
· 直接关系到茯苓产量高低

最新文章

· 采收时防止挖破茯苓
· 蚂蚁蛀蚀茯苓的料筒及菌种木片
· 人工栽培茯苓时
· 茯苓菌核变硬、表面呈黄褐色即可陆续采收
· 在食用菌栽培中以香菇、木耳及茯苓受害最严重
· 茯苓种植后经10个月左右的生长
· 空气相对湿度过低、幼体生长衰弱、残留在栽培床..
· 茯苓场防牲畜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