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正文,方正的正,文章的文?”在彭泽县太泊湖开发区泊桥村,38岁的村民陈正文告诉记者,他只上到小学五年级,却去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重庆?海南等好多地方,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每年能挣到十几万元?陈正文有一个梦想,就是走遍全国,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各地的风土人情?
这不是天方夜谭?一个普通的农民,靠什么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一切,还得从2004年泊桥村拥有第一台收割机说起?
泊桥村早已实现农耕机械化
陈正文所在的泊桥村,是典型的圩区,土地多,人力少?加上在2004年以前,不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守着几亩薄地,过看天吃饭的日子,纷纷外出打工了,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以至于每年的“双抢”,家家户户都需要帮手?
2004年,泊桥村村支部书记章传信率先购买了一台日本进口的收割机,一天能收割80至100亩农田,收割完本村的农田,又帮隔壁村收割?“那时收割可赚150元/亩,收割机昼夜不停,不出一个星期,村支书就赚到了5万元钱,而一台收割机的成本是10多万元钱,等于几天之内就赚回了收割机一半的成本?”陈正文那时也买了一台收割机?“因为大家都觉得,机械化耕种农田有甜头,就慢慢跟着买起了收割机,后来耕种机?插秧机也一并买了回来,村里的农田耕种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我们的机器走四方
有了这些农耕机器,泊桥村成立了农机联合产业合作社,就以农机外出作业创收,带动全村人致富奔小康?
“可是,农田耕种有季节性,收完了全村?邻村乃至其他乡的双季稻等农作物,机器不就闲着了吗?如果别的地方有稻子成熟,不正需要我们的机器收割吗?”陈正文说,全村于是开始四处寻找哪里有农田,哪里需要机器收割?
2007年,正逢全国开始推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就是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村群众实施教育培训,让他们长期得到实惠?记者在该村看到,现代远程教育网就好像全国农业信息的交流平台,会提供全国各地农作物成熟等多种情况,以供全国各地农民朋友参考?
“我们常常从这里获得信息,然后与需要收割的地区取得联系,将机器开往全国各地?经过几年的累积,‘客户’也在不断增多?这不,我们去了全国好多地方?”章传信告诉记者,为了便于村里合作社外出作业,县农机局还给他们颁发了“绿色通道免费证”和“外出作业证”?有了第一个证件,用大型货车运载他们的机器,就可以免去高速公路上过桥过路等多种费用?“这一年下来,也可以节约上万元钱?比如我们最近就有4台收割机去了安徽作业,因为那里雨季提前了,小麦要及时收割?”
外出作业有苦也有甜
去外地收割,有苦也有甜?
“一去外地就要待好几个月,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睡觉也要适应?”据泊桥村一位村民介绍,为了吃好饭,每次外出作业时都会由一个人专门负责做饭,自己买菜做饭,才吃得香,睡得着?“以前,有些地方还搞地方保护主义,我们要去那些区域作业,还要缴纳入场费?保护费等?但我们有了“跨区作业证”,加上各地都注重机械化耕作,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甜的是,村里的合作社有了12台收割机?近60台耕整机和12台插秧机,平均每年能创收90多万元?陈正文坐拥3台农耕机,每台可带来3至5万元的收入?“我们都不算村里最富裕的,现在在外地打工的人好多都回家来了,有的人还创业当起了小老板,除了农耕,还搞其他副业,年收入超过300多万?但愿有一天,我们村能成为下一个华西村?”章传信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