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丰收在望。在河南省汝南县金铺镇宋寨村,膝盖高的生姜与身姿挺拔修长的大葱错落有致,120亩葱姜套种的土地连成了一大片。喜悦的笑容从杨自来黝黑的脸上溢出来:“到11月底这块姜就能刨了,一亩地少说也能收益万把元。这都是托国家土地流转好政策的福,让我在土坷垃里能刨出‘金元宝’。”
坐在姜地的简易工棚里,50岁的杨自来讲起了自己的创业史。由于家里兄弟多,他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开始下地帮助家人干活。但那时几亩地打的粮食只能填饱肚子。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跟着父亲做小生意,每天挣的钱也只能补贴家用。后来,看到农村建瓦房对砖的需求量很大,脑子灵活的他就多方筹款在村里开了一家砖窑厂,由此掘到第一桶金。利用开窑厂挣的几十万元,90年代初,他不仅在村里盖起了第一座漂亮的新楼房,还买了1辆小货车,开始在外跑运输。老杨的事业蒸蒸日上,货车从当初的1辆发展到12辆,并于2002年组建了老杨物流公司。2006年,在村里党员的积极要求下,杨自来被乡里请回来任宋寨村党支部书记,回到村里,他自掏腰包6万多元,对村委大院进行整修,并为村里修建了1000多米的新路,先富的杨自来决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看到村里群众大多在外打工,家里的地顾不上管理,种植效益很低,他就想承包些土地,搞规模种植,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老杨说,刚开始并不顺利,大多数村民都不愿意把自家的地租出去,他只承包到了亲戚的几十亩地,用来种大棚蔬菜,收到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后来愿意把地承包给老杨的人越来越多。如今,老杨已承包了1800多亩地,不仅有当地的田,外县的还有几百亩,并为附近村民托管500多亩。为实现科学种植,精细化管理,他专门聘请了10名农业技术人员,长年负责各项农作物技术指导,平时用工人数有50多人。
据杨自来介绍,今年他种了600亩花生、500亩红薯、120多亩的葱姜套种,另外还有玉米、大豆。由于规模化经营,每亩都比一般农户多收入300~500元。“今年种姜效益不错,现在虽然还没收,可客户已经从四川打来了订购电话。”老杨扳着手指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仅大葱一项就收回了种子、化肥、人工等种地成本,一亩生姜产量至少3500斤,批发价3元/斤,能卖1万多元。
土地流转的好处可不只是这些,老杨说,原先村里人外出打工的多,种地疏于管理,效益就差。现在以每亩500~800元承包给他,不但可以安心打工,一年能挣几万块,留守的老人、妇女在自家承包出去的土地上也能打工,一天能挣三四十元,又多了一笔收入。
“我还准备投资50多万元建个冷库,能把生姜、红薯、花生等贮存起来,并想建个农副产品深加工厂,那样就能加工花生油或姜片类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农副产品产值,也给当地村里富余劳力找到致富门路。”谈起自己的打算,杨自来踌躇满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