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院士村庄科研站的“蝴蝶效应”
2012-10-19   来源:甘南农批网 农民日报 作者:乐极生悲   字体:【 】  浏览:67次   评论:0

    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史王村一处看似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设立着由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于振文科研团队建立的小麦科研站。在村边,就有科研站建立的试验基地。

    于振文院士介绍说:“2005年在兖州建立科研站以来,围绕‘小麦氮肥后移技术’、‘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和‘小麦测墒补灌技术’等,先后进行了8项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3项科研成果,有的成果已在黄淮海麦区大面积推广。”

    山东农大党委书记邢善萍说:“于振文院士的村庄科研站,在山东农大,在山东,在黄淮海地区,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科技‘蝴蝶效应’。目前,山东农大已有260多名教授率领的科技团队在全国192个县、910个村、162个企业建立了1100多个科研示范基地。”

    一位功成名就的院士,为何到兖州农村建立科研站?科研站是如何开展科研活动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山东农大和兖州乡村,进行了实地采访。

    “到农村建立科研站,才能贴近农业生产”

    于振文认为,当前小麦生产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优质化、专用化趋势,单产也越来越高。然而,在学校实验室和小块试验田上搞农业科研,远离农业生产一线,搞出来的成果很难对接农民需要,更难引领小麦生产发展趋势。

    “对农业教学科研来说,只有到农村建立科研站,才能贴近农业生产,才能结合小麦生产安排试验课题,搞出的科研成果才能引领小麦发展趋势,才能适合农民需要和农业生产,才能培养出熟悉‘三农’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于振文说,“对于建立科研站,兖州市委、市政府很重视,打算在市农业局办公楼上腾出一层,作为科研站实验室和办公室。科研站建在城里,虽然生活方便,但不利于教学科研活动,我拒绝了。”

    为何在兖州建立科研站?于振文介绍,兖州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黄淮海麦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在兖州搞出的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示范性和推广性;同时,兖州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兖州农业局局长张士坤介绍,兖州45万亩农田基本上是“田成方、路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田,是全国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科技力量较强,拥有山东唯一的县级农科所,与山东农大很早就有合作。

    于振文说,2005年在兖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确定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村级班子较强的史王村建立科研站,租了65亩集中连片的土地作为试验基地,租了一处9间房子的农家小院,投入80多万元,购置了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便携脉冲调制式荧光仪、露点水势仪、土壤水分速测仪和深松机、播种机、镇压器等实验仪器和生产工具。

    “8年来,在小麦种植季节,于振文院士科研团队的20多名专家教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都会住在科研站,于振文院士也时常住在科研站指导、参与科研活动。”张士坤说,今年市政府投入了80多万元,在史王村为科研站建设了一处740多平方米、占地2亩多的两层科研楼,并配建了农机、农资、生产用具仓库。

    于振文院士的体会是,8年实践表明,把科研站建到村里的决策是正确的。同时,由于农业科研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在村里搞科研特别需要当地政府和村庄的支持,需要当地科技人员的配合,比如,协调土地、农机、用工、灌溉、用电等,看似一件小事,如果没有当地支持,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科研活动。

    “立足黄淮海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搞研究”

    于振文院士作为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组长,对全国小麦生产情况和发展趋势具有清晰的认识。他说:“黄淮海麦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产区,特点是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较高,总产量占全国的65%,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5%。然而,水资源短缺是黄淮海地区小麦生长季节最大的制约。黄淮海麦区灌溉面积约占全国小麦灌溉面积的40%,但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6.65%,耕地单位面积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的1/4;每生产500公斤小麦,约需水300~360立方米,而黄淮海从小麦播种到成熟的降水只有100~130立方米。所以,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是节水栽培,立足黄淮海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搞科研,是基于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战略性抉择。”

    基于这一情况,于振文从2001年开始关注和研究小麦节水栽培。他介绍,“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保住土壤水。即减少蒸发,让土壤更有效地储存水分。二是截住天上水。即确保降水有效地流到地里,存在地里。三是精量利用灌溉水。即根据土壤缺水程度,实施精量灌溉。

    回顾科研站发展历程,于振文说,2005年至2007年作为科研站初建阶段,重点搞了两项研究:一是完善研究前些年提出的氮肥后移技术,并以科研站为基点,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二是结合大田生产实际,围绕“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研究,针对如何保住土壤水和截住天上水,进行了以深松镇压节水技术对小麦光合作用、叶片水势、土壤水分、土壤蒸发、氮素吸收运转分配等为主的基础研究。

    2007年至2010年是第二阶段,重点进行了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主要围绕深松打破“犁底层”增加下渗和镇压保墒节水开展研究。深松,可以打破常年旋耕造成的地表下15厘米的犁底层,让降水更好地渗入地下;镇压,在秸秆还田后将表层土壤压实,以减少蒸发,同时避免种子悬空造成的死苗。通过对4个生产季节、800多个试验组合、1万多组试验数据的研究,使小麦节水栽培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科研站应用这一技术,连续4年在比常规技术少浇一水情况下都创出了亩产600公斤以上的产量。

    2010年至今是第三阶段,也是小麦节水栽培技术完善、示范和推广阶段,围绕实现精量灌溉,进行了“测墒补灌技术”研究。一是进行了大量对比试验,以确定哪一层级的土壤最能有效地代表土壤含水量,进而确定所需灌溉水量;二是引进并改进土壤测墒设备,研发科学便捷的土壤测墒方法,增强这项技术的实用性。目前,测墒补灌技术研究已接近生产示范阶段。

    “小麦节水栽培已被农业部列为主推技术”

    这个建在村庄的院士科研站,在兖州、在山东和在黄淮海地区的小麦新技术示范推广上,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科技“蝴蝶效应”。

    于振文院士颇为欣慰地说:“2011年秋种,课题组指导山东9个县示范推广了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带动了37个县的示范应用,推广面积达100万亩。2012年夏收,地处鲁西南地区的鄄城县,示范推广小麦节水栽培技术的攻关田,平均亩产达700.6公斤;比常规栽培少浇了一水,每亩节水达40立方,水分利用率提高了13%。”

    今年,在全国,小麦节水栽培已被农业部列为主推技术;在山东,已被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列为农业主推技术和重点支持科技推广项目。今年秋种,预计全国小麦节水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可达600万亩。

    其实,于振文院士提出的小麦氮肥后移技术,早在2005年就被农业部列为主推技术,全国累计推广3.7亿亩,累计增产288亿公斤。

    史王村党支部书记张公平介绍:“当年,科研站搞小麦氮肥后移栽培示范时,开始觉得没什么。小麦拔节后,发现他们的麦苗越长越旺实,产量达1000多斤,比我们种的小麦高了一二百斤。现在,科研站专家已成了我们这一带村庄的义务技术员,每到小麦生长时节都会举办培训班。深松镇压、氮肥后移、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技术,我们都用了。现在,我们村小麦亩产能达一千三四百斤,周围村都在向我们村学种麦子。”

    兖州市农科所副所长王西芝坦言:“科研站对兖州小麦生产水平的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今年,兖州小麦平均亩产550.4公斤,比山东平均单产高了37.4%。”

    同时,科研站成了山东农大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24名山东农大师生基于在科研站的研究,发表了30余篇颇有影响的科技论文,培养了6届2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科研站专家、山东农大副教授王东因为科研成绩突出,今年荣获了“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已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聘任的2005级博士生褚鹏飞说:“在科研站,不但提高了农业科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且通过与农民打交道,加深了对‘三农’的认识和感情。”

Tags:庄科研 责任编辑:乐极生悲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延安农民:总书记讲到了我们心坎上 [下一篇]古赵大地粮满仓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