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黔贵高原,处处一片收获的景象,稻田里站立的一个个谷垛、玉米地里金黄色退了皮的玉米棒、漫山遍野的薏仁米、田间地头的农民背着刚刚收回的庄稼来去匆匆,在久违的阳光下,构成一幅丰收的图画。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极不稳定。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实施粮增工程和高产创建示范,粮油作物的产能大幅度提高。今年,由于气候给力,农技推广进村入户到田头,工程示范引领带动等利好措施的实施,全省秋收作物丰收在望。
10月17日,贵州的天空告别了阴雨,迎来秋后艳阳天。在前往兴仁县下山镇薏仁米高产创建示范片的路上,成熟的薏仁米一大片一大片的迎面扑来,不时能看到有农民正在收割脱粒。
得知省里的专家今天要来对薏仁米的收成进行测产,民族村村民朱春荣早早就等在田里,盼着专家对自己一年的收成把把脉。
“我觉得,今年的收成应该比往年好!”还没有测产,朱春荣就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朱春荣介绍,自己种植薏仁米已经有30多年了,还从没有遇到过今年这样的好年成。去年由于干旱,他家的薏仁米基本上没有收到多少,今年应该可以打个翻身仗了。
“这不,我把儿子、儿媳妇也都带来了,以前他们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也赚不回几个钱,让他们今年来看看,种田不比打工差。”
根据规范的测产方法,省验收组的专家按照分工,有的称重量,有的用卷尺丈量收割面积,有的在记录,有的查株数……
一番有条不紊的忙碌之后,专家组恭喜朱春荣,他家的薏仁米亩产达到338.68公斤。
“和我估计的差不多,如果按照这个产量,今年就可以收5000斤左右的薏仁米,按照去年的市场价,预计收入3万多元呢。”朱春荣按照专家测得的产量,算起了自己的收入账。说到预计收入时,故意把声音抬得高些,似乎是在向儿子炫耀,好让儿子安心在家,也似乎是在广袤的田野里,宣告自己的成功。
验收组的专家告诉记者,测产验收不仅仅是为了检验项目实施的成效,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明白实施项目和不实施项目的区别,让他们在田间地头就能感受到项目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在威宁县小海镇的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验收组的到来,立即引来了农民的围观,他们来就是想看看,实施这个创建项目究竟能够增产多少。
“如果这种种法产量比老方法高,我们肯定这样愿意呀!”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现在种田,不光不要交税,什么种子、肥料呀都是政府免费发放的,我们只管种,其他的都不用操心了。”民族村正在收割薏仁米的村民邓国春乐呵呵地说,“这样种田我们放一百个心哦!”
“为什么要作播种前种子处理?为什么要合理密植?为什么要实施追肥?为什么要强调用沼渣改良土壤?为什么要提倡种植绿肥?为什么强调使用复合肥……”在兴仁县兴农薏仁米农民专业合作社万亩薏仁米建设基地的路边,一大块种植技术知识问答广告牌立在这里,格外显眼。
“在田地干活就能看到这个种植技术问答,在种植的时候我们就照着这个做。”在田里干活的村民告诉记者。
“以前,我们靠习惯经验种田,现在讲究的是科学种田,效果还真的不一样。”村民邓国春告诉记者:“以前种植薏仁米,大田下种从来都没有计算过下多少种、间距多大,一切都是估摸着来。现在下种前要拉线、定距,确保每株的生长都能有足够的阳光和养分。”
“这些都是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教会我们的哩!”邓国春说道。
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有效供给,2005年以来,贵州省开始实施超高产示范工程。2008年,根据农业部统一部署,贵州加大力度实施粮油高产创建项目。近年来,在农业部和贵州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的强有力领导下,经过广大农技人员的共同努力,高产创建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贵州省根据农业部高产创建总体安排,结合全省2011年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经验和生产实际,在全省85个县(市、区、特区)实施粮油高产创建项目,万亩连片示范185个,其中水稻54个、玉米59个、大豆3个、小麦8个、马铃薯40个、油菜19个;整乡推进20个,每个乡安排4个万亩示范片。
同时,为了确保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效果,秋收作物播种前期,贵州省级财政就安排财政资金3260万元,用于粮油高产创建活动补助,水稻、玉米、马铃薯部级万亩连片示范县、整乡推进进行补助,项目资金重点用于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物化补贴、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