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龙海紫泥金定村村民宋海根忙着将“金定鸭原产地良种保护工程建设”项目作为龙海市2013年度科技计划课题进行申报。虽然忙碌,但宋海根很开心。“金定鸭在紫泥已很少见,但我们仍希望在原产地保存金定鸭良种,保存这一紫泥的‘标志’。”
紫泥金定是金定鸭的原产地,金定鸭是中国四大名鸭之一。为何金定鸭在原产地却少见?宋海根的坚守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金定鸭产地难见金定鸭
寻找金定鸭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作为紫泥的特产,在紫泥岛上,到处可以看到金定鸭的介绍。甘文农场红树林旁的酒楼里,贴着紫泥特产的宣传画,上面金定鸭产的双黄蛋十分诱人。不少紫泥的资料介绍中,也将四大名鸭之一的金定鸭作为特产隆重推出。
那么,金定鸭究竟是什么样的?在金定的养殖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惑,记者踏上了寻访金定鸭之旅。
进入金定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个养殖水塘,其中不少水塘的岸边套养着各色鸭子,数量十分可观。养殖户连春龙告诉我们,家中除了水产养殖,还养了1100多只鸭子。不过,他养殖的是一种叫作台湾七号的鸭子,并不是金定鸭,现在金定村很少能看到真正的金定鸭。
这个消息让我们十分愕然,大名鼎鼎金定鸭为何在原产地会十分稀少呢?采访金定鸭的意图是否就要如此落空?幸运的是,随后赶来接受采访的村支书连永生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信息,金定现在还有一家养鸭场有金定鸭,并且有一位厦门大学的老教授长住在金定村,关心帮助着金定鸭的研究。
“宋海根养殖的金定鸭主要是做存种用。从2011年开始,龙海市还专门拨款,补贴金定鸭的存种养殖工作。”连永生介绍。在连永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宋海根的养鸭场,终于见到了真正的金定鸭。原来,金定鸭是麻鸭的一种,麻花色,外形修长。金定鸭的出名,在于其产蛋量。金定鸭一年300多天都在产蛋,其中百分之五还是双黄蛋。“这和金定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关。”连永生说,金定村位于浒茂三角洲北角,海水咸淡交融,滩涂浮游生物多,金定鸭吃着河滩的小鱼小虾,营养丰富,所以产蛋量高,名声大振。
宋海根告诉我们,他的养殖场内现在有500多只金定鸭,全部做存种之用,产蛋主要用来孵化,极少销售。“之前更少,整个金定只剩一两只金定鸭,还是这几年渐渐孵化成长起来的。”养鸭厂内,宋海根用网格将水塘的水面分为两个区域,其中一边为金定鸭专属。金定鸭们悠闲地游弋在被划定的水面内,似乎十分享受这种“优待”。
见到了大名鼎鼎的金定鸭,却没能解开心中的谜团,为何金定鸭在原产地已经如此少?金定村的一位传奇人物——厦门大学教授邓凡槐给了我们答案。
在全国“开枝散叶”
邓凡槐教授今年已年近八十,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当时厦门大学生物系在金定设立金定鸭科研站,邓凡槐毕业后便来到科研站工作。在金定,他不仅做出一番事业,并且和当地一位女教师结为连理,一呆就是50多年。
“我们在科研站时,与当地鸭坊协作,对金定鸭遗传规律进行研究,建立繁育核心群,经过系统选育,使金定鸭成为中国优良的蛋鸭品种之一。”邓凡槐说,1984年,金定鸭的提纯复壮荣获国家级技术进步二等奖,经过推广,1991年金定村全村养鸭45万只,成为闽南养鸭第一村。金定麻鸭苗在全国供不应求。“当时全国各地,来金定买鸭苗的人络绎不绝。很多东北人都坐飞机火车来买。”
金定鸭由此在全国名声大振,成为紫泥的代表。但是,曾经辉煌无比的金定鸭为何如今在原产地难觅踪影?邓凡槐对此做出了解释,在南方,特别是福建,人们的饮食习惯更喜爱食用鸭肉,而经过金定鸭与番鸭杂交的半番鸭以及外来肉鸭种类很多,养殖效益高,更能适应市场需求,所以纯种金定鸭的养殖越来越少。而北方人更爱食用鸭蛋,所以产蛋量高的金定鸭十分受欢迎,当年鸭苗面向全国各地供应后,北方的金定鸭养殖已经发扬壮大,现在不计其数。
“所以,现在金定鸭不是面临消失,而是都游出紫泥,游向全国各地了。”因为对金定鸭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在邓凡槐的努力和争取下,金定村仍然养殖着少部分的金定鸭,做基因存库之用。
邓教授的话令我们既意外又欣喜。原来,金定村的金定鸭不是快消失,而是游向了省外,在全国“开枝散叶”。而在原产地金定,虽然金定鸭数量已很少,但村支书连永生告诉我们,金定村有1000多户人家,其中规模养殖户有75户,养鸭仍是金定的一个传统。虽然金定鸭游出金定村,游向了全国,但金定鸭依然作为紫泥的标志和代表,深深印记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并将继续下去。
|